感謝您在茫茫網海進入到我們的網站,今天有幸能與您分享關於與諸子登峴山寫作背景的有關知識,本文內容較多,還望您能耐心閱讀,我們的知識點均來自於互聯網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準確,希望您謹慎辨別信息的真實性,我們就開始介紹與諸子登峴山寫作背景的相關知識點。

《與諸子登峴山》是唐代文學家杜牧所寫的一篇山水田園詩。它描繪了杜牧與好友一同登上峴山的情景,通過描述山川之美和朋友之間的歡樂,展現了作者對自然與人情之間的深刻思考。

與諸子登峴山寫作背景

杜牧生於唐代中期,曾擔任過宰相的父親對他的教育極為嚴格。這使得他在文學創作上有了不同尋常的才華和洞察力。而《與諸子登峴山》這篇詩作正是他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而寫就的。

峴山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地勢險峻,山巒連綿起伏,被譽為“秦嶺之尾”。登上峴山,可以俯瞰群山和河流,遠眺迷人的山水畫卷。杜牧與好友們一同登山的過程充滿歡樂和期待。他們欣賞著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共同領略山川的美麗。

在詩中,杜牧用優美的辭藻描繪了峴山的壯麗景色,山巒和雲霧的交相輝映,讓讀者仿佛置身於其中。詩中還描繪了杜牧與好友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他們歡笑著攀登山巔,共同分享山川之美,感受著友誼的溫暖。

與諸子登峴山並非僅僅是一篇描寫山川之美的詩作。通過描繪朋友之間的歡樂和對大自然的讚美,杜牧抒發了他對人生和人情之間聯係的思考。他通過與好友共同體驗大自然的壯麗,表達了對友誼和社交的珍視。他也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然法則的敬仰,這種敬仰也深深地滲透到他對人情的思考中。

《與諸子登峴山》這篇文章通過抒發對山川之美和友誼之深情,啟發人們反思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與諸子登峴山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它不同於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彩。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裏,這位曾經慨歎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莊的環境和氣氛,在這裏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鬥。”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鬱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裏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一個普通的農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鬆,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你隻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一方麵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麵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隻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樸實的農家氣氛;三四句隻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天地;五六句隻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心情與環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隻說重陽再來,卻自然流露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製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麵,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體上下,整個兒的,不是由於某一部位特別動人。她並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於一種天然的顏色和氣韻使人驚歎。正是因為有真彩內映,所以出語灑落,渾然省淨,使全詩從“淡抹”中顯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濃飾盛妝”了。

與諸子登峴山創作背景

與諸子登峴山原文: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與諸子登峴山翻譯及注釋 翻譯 人間的事情都有更替變化,來來往往的時日形成古今。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跡,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魚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麵,雲夢澤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水沾濕了衣襟。 注釋 1峴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城以南。諸子:指詩人的幾個朋友。2代謝:交替變化。3往來:舊的去,新的來。4複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登臨:登山觀看。5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6夢澤:雲夢澤,古大澤,即今江漢平原。7字:一作「尚」。8羊公碑:後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祜?而建。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詩賦,有過江山依舊人事短暫的感傷。  與諸子登峴山鑒賞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吊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歎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歎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首聯兩句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飽含著深深的滄桑之感。 頷聯兩句緊承首聯。「江山留勝跡」是承「古」字,「我輩複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此處所說的「勝跡」,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魚梁洲等。 頸聯兩句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麵,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為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尾聯兩句將「峴山」扣實。「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餘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為國(指晉)效力,也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仍為「布衣」,無所作為,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 *** ,這就使得它成為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詞:「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與諸子登峴山創作背景 詩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該詩即創作於詩人在家鄉隱居讀書、寫詩自娛期間。詩人求仕不遇,心情苦悶,在極不得意的時候,與幾個朋友登上峴山遊玩,憑吊羊公碑,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正與詩人的處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懷,寫下了這首詩。 詩詞作品: 與諸子登峴山 詩詞作者:【 唐代 】 孟浩然 詩詞歸類: 【唐詩三百首】、【吊古傷今】

與諸子登峴山古詩賞析

《與諸子登峴山》古詩翻譯及賞析1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釋: ①人事: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 ②代謝:交替變化。 ③勝跡:有名的古跡。 ④魚梁:魚梁洲,其地也在襄陽。 賞析: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陽南的峴首山上。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歎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淹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詩人登臨峴山,憑吊羊公碑,處境傷懷,抒發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淚濕衣襟。這首詩感情真摯,平淡中見深遠。 《與諸子登峴山》古詩翻譯及賞析2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譯文 人間的事情都有更替變化,來來往往的時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跡,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 魚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麵,雲夢澤由天寒而迷蒙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水沾濕了衣襟。 注釋 峴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城以南。諸子:指詩人的幾個朋友。 代謝:交替變化。 往來:舊的去,新的來。 複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登臨:登山觀看。 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 夢澤:雲夢澤,古大澤,即今江漢平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後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祜?而建。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詩賦,有過江山依舊人事短暫的感傷。 鑒賞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所謂吊古,是憑吊峴首山的羊公碑。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吊古而傷今,不由感歎起自己的身世來。

與諸子登峴山寫作時間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該派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衝淡自然。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祿唐應製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遊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孟浩然的一生經曆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裏,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亦即‘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清淡自然的詩風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閑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曆長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係,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諧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裏灘》)他的詩經常寫到漫遊於南國水鄉所見的優美景色和由此引發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先生在《略談孟浩然詩風的清與淡》一文中指出:“縱觀孟詩,其詩風之淡,大致有三:一為思想感情的淡,沒有激切的情緒的流露;二為詩意表現的淡,沒有濃烈的詩意的展示;三為語言色彩的淡,沒有絢麗色彩的描繪。

豐富的山水詩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於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鬱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詩評家殷璠喜用“興象”一詞論詩,在評述孟浩然的兩句詩時,也說“無論興象,兼複故實”(見《河嶽英靈集》)。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重“興象”其實也是孟浩然詩普遍的特點。這通過幾首不同的作品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宿建德江》這三首詩都寫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異。第一首作於孟應聘入張九齡幕府時。他為自己的抱負能夠有一試的機會而興奮,曾寫下“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回”(《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之類詩句。正是這種昂奮的情緒,使他寫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於落第後南遊吳越之日,前者以風鳴江急的激越動蕩之景寫自己悲涼的內心騷動,後者則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遊子情懷,它們的神采氣韻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興”,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緒感受而把兩者統一起來,構築起完整的意境,這是孟浩然寫景詩的重要貢獻。

創造性的詩歌表現

出入古近的體格饒有灑脫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詩創造性的表現之一。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鉤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通篇侃侃敘來,似說家常,和陶淵明的《飲酒》等詩風格相近,但陶寫的是古體,這首詩卻是近體。“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一聯句,畫龍點睛地勾勒出一個環抱在青山綠樹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環境。還有那一首婦孺能誦的五絕《春曉》,也是以天然不覺其巧的語言,寫出微妙的惜春之情。孟浩然在詩體的運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讀來別有滋味。例如《舟中曉望》詩,平仄聲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兩聯不作駢偶,似古似律。胡應麟《詩藪》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又如《夜歸鹿門山歌》,這是一首歌行體的詩,但通篇隻是把夜歸的行程一路寫下來,不事鋪張。其篇製規模類似近體,並吸收了近體詩語言簡約的特點,而突出歌行體的蟬聯句法,讀來頗有行雲流水之妙。

獨特的詩歌美學觀

在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方麵,孟浩然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通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通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闍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誌、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還主張作詩不必受近體格律的束縛,應當“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孟浩然集》有詩267首,其中五言古詩63首,七言古詩6首,五言律詩130首,七言律詩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絕句19首,七言絕句8首。從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風外,全是近體詩,而五言律詩又最多。可以說他是盛唐詩人大量寫作近體詩的第一人。但這些詩大都不能算是嚴格合律的近體詩。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還揚州》、《洞庭湖寄閻九》、《都下送辛大之鄂》、《與諸子登峴山》等詩,皆與五言律詩的對偶不合。但詩品家對它們的評價卻相當高。嚴羽《滄浪詩話》就說:“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近體詩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審言那裏已經完全成熟了。杜審言也是襄陽人,他不能不知道。他為什麼不沿著老杜的路子走呢?對此施補華《峴傭說詩》認為:“五言律有中二語不對者,有全不對者,須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初學人當講究對仗,不能臻此化境。”這就是說,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層次的美學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對初唐過多追求形式美的矯正。他把古風與近體來了一次整合,他的近體多為古風化的近體。將近體詩的格律精神與古風的自然平和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一種“興象玲瓏”的藝術境界。讀孟浩然的詩,看不到近體格律的束縛,而是有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體格律,有不被近體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為第一標準。

與諸子登峴山唐孟浩然

與諸子登峴山原文及翻譯

古詩全文如下: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巾。【前言】

《與諸子登峴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山水詩。此詩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而作,詩人登臨峴山,憑吊羊公碑,懷古傷今,抒發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淚濕衣襟。全詩借古抒懷,融寫景、抒情和說理於一爐,感情真摯深沉,平淡中見深遠。

【注釋】

⑴峴(xiàn)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以南。諸子:指詩人的幾個朋友。

⑵代謝:交替變化。

⑶往來:舊的去,新的來。⑷複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詩賦,有過江山依舊人事短暫的感傷。登臨:登山觀看。

⑸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

⑹夢澤:雲夢澤,古大澤,即今江漢平原。

⑺尚:一作“字”。

⑻羊公碑:後人為紀念西晉名將羊祜而建。

與諸子登峴山寫作背景的問題分享結束啦,以上的文章解決了您的問題嗎?歡迎您下次再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