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在茫茫網海進入到我們的網站,今天有幸能與您分享關於墨池記翻譯(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翻譯)的有關知識,本文內容較多,還望您能耐心閱讀,我們的知識點均來自於互聯網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準確,希望您謹慎辨別信息的真實性,我們就開始介紹墨池記翻譯(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翻譯)的相關知識點。

墨池記是一位古代文人創作的一篇詩歌作品,表達了他對雪後黃樓景色的深深喜愛之情,同時將自己的思念之意傾訴給遠方的負山居士。下麵是對該詩歌的翻譯。

墨池記翻譯(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翻譯)

雪後的黃樓,如夢如幻。我站在樓上,遠眺著那銀裝素裹的大地,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幾根煙霧般的樓柱,映襯著白茫茫的背景,猶如水墨畫一般。這景色實在美不勝收,令人陶醉。

我心中思緒萬千,不禁將心中的感歎寄托給遠方的負山居士。啊,負山居士,你可知道此刻我對你的思念之情有多濃烈?望著這蔚藍如洗的天空,我仿佛看見你在山間安詳的身影。你是我心靈的牽掛,是我心中永遠的知己。

在這滿山的白雪中,我感到了生命的淨化和心靈的升華。雪花飄落在我肌膚上,給我帶來一股幽香和冰涼的感覺。我深深地吸一口冷空氣,仿佛清晨之霧化作了煙,纏繞在無邊的白雪中。這冷冽的雪花,似乎在告訴我一種純淨和寧靜的境界。

負山居士,當你讀到我的詩篇時,是否能感受到我內心的激動和思念之情?這雪後黃樓的美景,本應與你一同分享。但往事如煙,你我卻在山水間相隔千裏。願這詩篇能將我的思念送到你的身邊。

這雪後黃樓,是我心中一片堅實的樂土。而你,負山居士,是我心中一座永恒的精神家園。無論風雨如磐,你始終是我心中的歸宿。

我願為你的安好祈福,為你的幸福祝福。在這雪後的黃樓中,我訴說著對你無盡的思念和祝福。願你身體健康,心境寧靜。願我們的友誼如同這雪後黃樓一樣長久和美好。

墨池記翻譯(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翻譯)

[原 文] 臨川①之城東,有地隱然②而高,以③臨④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⑤而方以長⑥,曰王羲之⑦之墨池者,荀伯子⑧《臨川記》雲⑨也。羲之嚐慕張芝⑩“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此為其故跡,豈(11)信然(12)邪(13)? 方(14)羲之之(15)不可強以仕(16),而嚐極(17)東方,出滄海(18),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19肆)恣(20),而又嚐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21)善,則其所能,蓋(22)亦以精力自致(23)者,非天成也。然後世(24)未有能及(25)者,豈其學不如彼哉?則(26)學固(27)豈可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28)也,書“晉王右軍(29)墨池”之(30六)字於楹(31)間以(32)揭(33)之。又告於鞏曰:“願(34)有記。”惟(35)王君之心,豈(36)愛人之善(37),雖(38一)能(39)不以(40)廢(41),而因以及(42)乎(43)其跡耶?其(44)亦欲推(45)其事,以勉其(46)學者邪?夫(47)人之有—能而使後人尚(48)之如此,況仁人莊士(49)之遺風餘思(50)被於來世(51)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52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注 釋] ①臨川:宋撫州臨川郡,在今江西省臨川縣。②隱然:形容景色幽深。③以:連詞,而。④臨:下臨。⑤窪然:低而深的樣子。⑥而方以長:既方又長。“以……而……”,既……又……。⑦王羲之,字逸少,晉代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⑧荀伯子:南朝宋時人,著有《臨川記》六卷。⑨雲:所說。⑩張芝:字伯英,東漢時人,善草書,號稱“草聖”。(11)豈:難道。(12)信然:真的如此。(13)邪(yé):語氣詞,通“耶”。(14)方:當。(15)之:取消原句“羲之不可強以仕”的獨立性,使它充當介詞“方”的賓語。(16)強以仕:勉強(某人)去做官。以,而。仕,當官。(17)極:窮盡,這裏指遍遊。(18)滄海:大海,海水蒼青,所以叫滄海。(19)徜徉(chángyáng):自由自在地來回走動。(20肆)恣(zì):放縱。(21)乃:才。(22)蓋:表肯定判斷的語氣副詞,相當於“原來(是)”。(23)致:達到。(24)後世;後代的人。(25)及:趕上。(26)則:那麼。(27)固:通“顧”,語氣副詞,與“豈”連用,以加強反問語氣。(28)章:通“彰”,顯明,為人周知。(29)王右軍:王羲之曾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史稱王右軍。(30)之:這。(31)楹(yíng):房屋前麵的柱子。(32)以:而。(33)揭:高舉,這裏指懸掛。(34)願:希望。(35)惟:思忖:(36)豈:副詞,或許,莫非。(37)善:形容詞用如名詞,指長處。(38)雖:即使。(39)能:技能,才能。(40)以:讓。(41)廢:棄。(42)及:推及。(43)乎:於,到。(43)其:表推測語氣的有副詞,還是。(45)推:推崇。(46)其:那些。(47)夫:發語詞。引發議論。(48)尚:尊敬。推崇。(49)莊士:莊重自持的正直人士。(50)遺風餘思:互文,“遺”與“餘”同義。“風”與“思”相通,指教化。(51)被於來世:即“於來世被”,狀語後置。於,對。被,影響。(52)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慶曆,宋仁宗的年號。 [譯 文] 臨川的城東,有塊幽深而秀美的高地,而且下臨山溪,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麵,有個凹下去的既方又長的池子,有人說這就是王羲之的墨池,荀伯子的《臨川記》上記載過。(說是)王羲之曾欽慕張芝的書法,仿效他在池邊練字,(因洗筆硯)池水全變黑了,這就是它的遺跡,難道真是這樣的嗎?當王羲之不願被人強逼著去做官時,他曾經遍遊東方名山大川,泛舟大海之上,在山水之間遊覽聊以自娛,怎麼會在他縱情山水的時候,自己卻又曾在這裏停留歇息呢?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精妙絕倫,那麼他的造詣,原來也是花費了巨大的精力才達到的,並不是天生的。但是後來的人沒有能趕得上他的,莫非這些人在學習上不如他刻苦嗎?(在書法上)刻苦學習難道是可少的嗎,更何況在道德修養上想要得到深造呢? 墨池邊上,現在已成為州學的校舍。州學教授王盛擔心墨池不能廣為人知,於是書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字懸掛在楹柱之間。又對我說:“希望能有一篇記。”我想王教授的心意,莫非是愛慕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能讓它埋沒,因而推及到王羲之的遺跡嗎?還是也想借推崇王羲之的感人事跡,來勉勵那些州學的學生呢?人有一技之長就讓後人推崇到這種地步,何況品德高尚的正直人士留傳下來的好作風好品德對後人的影響(又該會)怎樣(深遠)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鑒 賞] 從題目看,《墨池記》屬於記敘古跡的那類散文,然而作者並未停留於對古跡的瑣碎記敘,而是以墨池為引線一麵記敘一麵議論,生發出一篇文情並茂,議論風生的說理小品。 記敘部分六十餘字,既描寫了新城的方位、地勢、環境,又敘說了墨池的來曆,還介紹了王羲之的生活經曆和情懷。“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僅僅八字,說明了書聖學書之刻苦,為下文即事論理提供了依據。作者抓住“羲之之書晚乃善”的“晚”字,進行推論,說明他的成就是“精力自致而非天成”,強調學習的極端重要。再用一個反問“學固豈可少,況欲深造道德者邪”,把意思推向新的高度,不但揭出“學豈可少”的全文主旨,而且表明“深造道德”之尤為艱難和重要。聯係到第三段末的設問句,更可看出作者的崇高理想是要成為“仁人莊士”,使“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而不僅是“有一能”而已。讀來宛轉矯健,良多餘味。

墨池記的翻譯者

墨池記 [作者] 曾鞏 [朝代] 宋代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嚐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嚐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嚐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標簽: 寓理 辭賦精選 寓人 文言文 其他 《墨池記》賞析 名為《墨池記》,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於闡釋成就並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一,寫法新穎別致,見解精警,確是難得之佳作。本文意在寫論,但發議之前,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的材料。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失之空洞說教。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故作者采用了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荀伯子《臨川記》所雲,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環境和狀貌:“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又根據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其實,有關墨池的傳說,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因本文的目的在於說理,不在於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文辭之簡約,可謂惜墨如金。對於墨他的記敘,雖要言不煩,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接著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曆。據《晉書》記載,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而羲之甚輕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述為楊川刺史,羲之成了他的部屬。後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為恥,遂稱病去職,並於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出來做官。對於王羲之的這一段經曆,作者隻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略予交代,隨之追述了王羲之隨意漫遊,縱情山水的行蹤:“嚐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恣肆,而又嚐自休於此邪?”這一段簡略追述,也至關重要。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這是王羲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精神氣質,不能不提。從結構上講,"又嚐自休於此邪"一語,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掛起鉤來,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隨後,在記的基礎上,文章轉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虞和《論書表》雲:“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迨其末年,乃造其極。嚐以章草書十紙,過亮,亮以示翼。翼歎服,因與羲之書雲:‘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聖"張芝並駕齊驅,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令人信服。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那就是專心致誌,勤學苦練的結果,而不是天生的。至此,原因,在於缺乏勤奮精神,進一步說明了刻苦學習的重要性。又循意生發,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刻苦學習也是不可少的.就正麵立論,反麵申說,循意生發,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了文章的題旨。作者對題旨的開拓並未就此止步。在簡略記敘州學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經過以後,文章再度轉入議論:"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這雖是對王君用心的推測,實則是作者作記的良苦用心.又隨物賦意,推而廣之,進一步議論道:"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作者由王羲之的善書法之技,推及到"仁人莊士"的教化、德行,勉勵人們不僅要有"一能“,更要刻苦學習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從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層曾鞏是"正統派"古文家,文章的衛道氣息較濃厚,這裏也明顯地流露了他衛道的傳統思想。在宋代以"記"為體裁的說理散文中,象《墨池記》這樣以記為附,以議為主的寫法還是不多見的。《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但這種"意“,不是靠發"議"表?達出來的,而是隨著山水相映、朝暮變比、四季變幻的自然景物描寫透露出來的;《嶽陽樓記》的重心不在記樓,在於敞露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觸景生情的方法,因而文章鋪排筆墨,以較鄉的篇幅寫了嶽陽樓變幻莫測的景色.而《墨池記》用於記"池"的文字較少,議論文字卻很多。它不是在記敘之後再發議論,而是記事、議論錯雜使用,渾然一體。盡管議多於記,卻無斷線風韻,遊離意脈之弊,讀來覺得自然天成。可以說《墨池記》脫盡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徑。 《墨池記》作者曾鞏簡介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曾致堯之孫,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為“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之一。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 曾鞏的其它作品 ○ 詠柳 ○ 城南 ○ 贈黎安二生序 ○ 寄歐陽舍人書 ○ 曾鞏更多作品

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翻譯

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翻譯如下:

登上黃樓後看到林中房舍已無炊煙繚繞,年底的這場大雪把城郭打扮得分外妖嬈!陽光透過雲層照在鬆枝積雪上明亮閃耀,晚風吹來,溪水波光閃耀,青山鬆濤聲陣陣。行進在小道上好像在畫中行走,我正在吟詠,鳥雀一瞥即掠過。當年王徽之雪夜訪戴逵,船到剡溪興盡而返,不去拜訪友人。我寧可不去拜訪仲連,使自己興不盡,這樣就可長憶友人。作品賞析

首二句描繪了一幅雪後黃昏空明澄淨的圖畫。林中屋舍已無炊煙繚繞,可知是向晚時分,正因為煙霧散淨,所以林間茅廬曆曆在目,極目遠眺,有一種廣漠荒寒之感。這一切,加上城垣上的積雪,預示一年將盡。這兩句表麵上來是尋常寫景,然而頗切合雪後登樓的情景。

頷聯的寫景更表現出陳師道烹字煉句的功力。日光透過薄薄的雲層,映照著鬆枝上的積雪,顯得格外明亮;溪水縱橫的山間吹進晚風,又帶來了陣陣寒意。頸聯也是寫登樓所見,然而“醉吟中”三字歸到詩人自己,人和景物融合在一起。此聯下語平淡,明白如話,然而對仗工穩,雖不像前一聯那樣頗見鍛煉之工,然而意趣橫生,詩人放達的高情逸興已躍然紙上。而這種情趣在後兩句中表現得更為充分。

全詩前六句寫雪後黃樓,後二句寄友,結構謹嚴,然而寫景中已透出詩人曠達衝淡的心境,故末二句一氣貫注,勻貼協調,所謂情景交融,於此可見。

作者寫墨池記的目的是什麼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根據原文可以知道目的是

使墨池的事跡廣為人知 讓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天下讀書人 讓有才有德的人的事跡能流傳後世 激勵他人

這是我的低見 希望可以幫到你

墨池之上翻譯

《墨池記》原文及翻譯 古詩簡介: 《墨池記》是北宋散文家曾鞏的代表作品。文章從記敘墨池遺跡人手,緊密聯係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著重闡明勤學苦練出才能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學習,提高道德修養,這就使得這篇短文超出了記敘古跡的範疇,成為一篇寓意深長的“勸學篇”。 作者介紹: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原文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嚐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嚐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嚐自休於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 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字詞注釋: (1)臨川:臨川:宋朝的撫州臨川郡(今江西省臨川市)。 (2)隱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隱然:不顯露的樣子。 (3)臨:從高處往低處看,這裏有“靠近”的意思。 (4)窪然:低深的樣子。 (5)方以長:方而長,就是長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人,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是古代有名的大書法家,世稱“書聖”。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臨川內史。著有《臨川記》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嚐為臨川內史,置宅於郡城東南高坡,名曰新城。旁臨回溪,特據層阜,其地爽塏(kǎi,地勢高而幹燥),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 (7)張芝:東漢末年書法家,善草書,世稱“草聖”。王羲之“曾與人書雲:‘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dān,酷愛)之若是,未必後之也。’”(《晉書·王羲之傳》)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嗎,同“耶”。 (10)方:當……時。 (11)強以仕:勉強要(他)作官。王羲之原與王述齊名,但他輕視王述,兩人感情不好。後羲之任會稽內史時,朝廷任王述為揚州刺史,管轄會稽郡。羲之深以為恥,稱病去職,誓不再仕,從此“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12)極東方:遊遍東方。極,窮盡。 (13)出滄海:出遊東海。滄海,指東海。 (14)娛其意:使他的心情快樂。 (15)豈有:莫非。 (16)徜徉肆恣:盡情遊覽。徜徉,徘徊,漫遊。肆恣,任意,盡情。 (17)休:停留。 (18)書:書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別好。《晉書·王羲之傳》:“羲之書初不勝(不及)庾翼、郤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嚐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歎伏。”所能:能夠達到這步。 (20)蓋:大概,副詞。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趕上。 (23)豈其學不如彼邪:是不是他們學習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豈,是不是,表示揣測,副詞。學,指勤學苦練。 (24)則學固豈可以少哉:那麼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則,連詞。固,本。豈,難道,表示反問,副詞。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養上深造,指在道德修養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學舍:指撫州州學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學、府學、州學都置教授,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顯著。 (30)楹間:指兩柱子之間的上方一般掛匾額的地方。楹,房屋前麵的柱子。 (31)揭:掛起,標出。 (32)推:推測。 (33)一能:一技之長,指王羲之的書法。 (34)不以廢:不讓它埋沒。 (35)因以及乎其跡:因此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 (36)推:推廣。 (37)學者:求學的人。 (38)夫:語氣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39)尚之如此:像這樣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莊士:指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 (41)遺風餘思: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範。餘思,指後人的懷念。餘,也是“遺”的意思。 (42)被於來世:對於後世的影響。被,影響。 (43)何如哉:會怎麼樣呢?這裏是“那就更不用說了”的意思。 譯文 臨川郡城的東麵,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麵,有一口低窪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裏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不願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遊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於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 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麼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麵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於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並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裏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對照翻譯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嚐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臨川郡城的東麵,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麵,有一口低窪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裏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嚐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嚐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當王羲之不願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遊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於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麼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麵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惟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教授王君深怕關於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並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裏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韻譯: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 臨川郡城的東麵,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 新城上麵,有一口低窪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裏所記述的。 羲之嚐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嚐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 當王羲之不願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遊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於山光水色之中。    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嚐自休於此邪? 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 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看來學習的功夫怎麼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麵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 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 又告於鞏曰:“願有記”。 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並重視起來嗎?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 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裏的學生嗎?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關於本次墨池記翻譯(雪後黃樓寄負山居士翻譯)的問題分享到這裏就結束了,如果解決了您的問題,我們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