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謝潭三首,老鐵們想知道有關這個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嗎,相信你通過以下的文章內容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那麼接下來就跟著我們的小編一起看看吧。

《舟過謝潭三首》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詠史詩,描繪了他乘舟經過謝潭時的景觀和感受。本文將通過對這首詩的逐句解讀,展開對白居易的藝術表達和人生感悟的探討。

舟過謝潭三首

第一首《白鳥下揚州,紫船濟湘江,煙霞方一片,佳氣忽千行》以全新的視角描繪了白居易的視野所及。白色的鳥兒長空飛過揚州,紫色的船隻穿梭於湘江之上,景色美麗如畫。翠綠的山巒被煙霧籠罩,一片祥和的氣氛彌漫。這種景象令人心曠神怡,仿佛身臨其境。

第二首《白蘋出征袍,丹砂照水光,巴山遠如近,湖色淨於緗》將目光聚焦到個體的形象和麵對的現實。白居易身著白色的袍子,猶如一朵蘋果盛開在征袍上。紅色的彩繪反射在湖水之上,閃爍著獨特的光芒。遠處的巴山被近處的湖泊映襯,距離近得幾乎觸手可及。湖水清澈如鏡,宛如麵紗一般輕盈。

《白茫茫煙渺渺,檣紋化雲霞,壽嶽門前水,故人歸未歸》以一種抽象的意境來展示浩渺無邊的景象。蒼茫的煙霧和迷茫的雲霞相互交融,仿佛船隻的桅杆消失在其中。壽嶽門前的水域寬闊無垠,宛如迷霧中的一處仙境。歸人或已歸來,或還未歸來,耐人尋味,引發人對人生歸宿的思考。

這三首詩的整體描繪出了白居易乘舟經過謝潭時的景象和感受。通過對於景物的描繪,他通過細膩的筆觸表達出了對自然美的讚美和對人生的思考。他通過形象化的景象和抽象化的意境,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沉浸在他的情緒和思緒之中。這首詩也蘊含了人生的哲理和思考,引發人對於人生歸宿和人生價值的思考。

白居易的《舟過謝潭三首》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深邃的思考,成為了唐代詩歌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首詩不僅展示了白居易對自然美的敏感和對藝術表達的獨到見解,更引發人們對於人生的思考和對於歸宿的渴望。通過這首詩,讀者能夠品味到白居易藝術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

舟過謝潭三首

舟過謝潭三首(其三)

楊萬裏

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來。賞析詩人感物既是對自然美的驚見,便往往有偶發性的特點。南宋詩人楊萬裏有一首《舟過謝潭》(其三): 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料陽拈出來。 寫詩人在緩緩行舟中安閑從容地邊飲酒邊觀賞兩岸的景色,也許是因為酒喝多了些,也許是因為感到兩岸的景色再無新意而有點“審美疲勞”,剛要掩上艙門小憩,然而就在這瞬間裏,他意外地瞥見了令人振奮的奇異景觀,於是再度推開艙門遠望,隻見在斜陽的映照下,好山如畫,以其萬千褶皺顯示出無比新穎生動的美感。 毫無疑問,正是由於客觀景物在這瞬間的觸發,詩人才詩興蓬勃,欣然命筆,寫出這麼美的詩來。難怪楊萬裏曾現身說法般地在《答建康府大軍庫監門徐達書》中這樣描述主客體彼此感遇的原發性和偶然性: 我初無意於作是詩,而是物是事適然觸 於我,我之意亦適然感乎是物是事,觸先焉, 感隨焉,而是詩出焉。 充分表明詩人從當初的無意作詩到隨後的產生創作衝動而不由他不作出詩來,外界事物的偶然觸發作用(“適然觸於我”)是至關重要的。

舟過謝潭三首其一翻譯

舟過謝潭三首其一宋楊萬裏翻譯如下:

風頭突變,剛剛向北忽地又向南,風順船快,轉眼便由黃田過謝潭。

依稀之間,船外似見朦朧一山影,掀簾急看,紫色險峰已撲到眼前。原文:風頭才北忽成南,轉眼黃田到謝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幃急看紫巉岩。

舟過謝潭三首其一賞析

首句風頭才北忽成南,轉眼黃田到謝潭,下筆就奇。謝潭在今浙江紹興市南,是地名,因晉謝安曾卜居附近之冶山而著名。詩人乘舟從北麵來,不提,而從謝安卜居入手,以風頭才北忽成南起筆,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了遙遠的謝安,詩的遠景自然就開闊了。詩人又緊緊抓住舟過謝潭的瞬間,落筆時特用轉眼極快地閃現,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之感。船過黃田,來到謝潭。三、四句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詩人看見船窗外麵,遠遠地有一座山峰,船影倒映在山峰的水中,形成了一個靜謐而美麗的倒影。那水中的倒影,隨著船的前行而急速地移動著。詩人趕快撩起帷簾去看那巉岩,那巉岩卻在轉眼之間變成了另一座峻峭的山峰,挺立在水雲聚散、猿鶴相迎的遠方。這一瞬間攝下的兩個山峰,由實返虛,由虛返靜,由靜返動,使詩人所乘的船兒搖蕩在這千岩競秀的群峰之間。

詩人把瞬息間所見所感的世界,寫得那麼神奇美妙,把讀者完全引進了一個想象的天地。全詩洋溢著一片歡躍的詩情。這是詩人在詩中寫得最好的一筆。楊萬裏作詩反對生硬寡味、割裂粘綴的以文字為詩,主張發揮形象思維的優點,改罷枝枝葉葉是,換盡後後前前新。從這首詩中可看出他作詩反對蹈襲、生硬粘綴的用心所在。

舟過謝潭三首其一也不是沒有缺點。它的一個明顯的缺點是欠缺完整的嚴密的組織。通篇隻是略加點染,而缺乏細致刻劃。這一缺點又從反麵襯托出詩人善於形象思維的優點來。

舟過謝潭三首其一急體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風頭才北忽成南,轉眼黃田到謝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幃急看紫_岩。寫在疾駛的舟中所見。詩人這次赴廣州,是溯贛江而上,越大庾嶺入今廣東境,再沿湞水至真陽、廣州。開頭兩句,寫風向由向北忽而轉成向南,順風行駛,舟行迅疾,轉眼間已經由黃田到了謝潭。兩句中“才”、“忽”、“轉眼”等詞語迭見,表現出客觀物象的瞬息變化以及它們間的相互關係,生動地顯示出船行的迅疾與舟中人意外的喜悅及輕快感。接下來兩句,寫在疾駛的舟中忽然瞥見山峰的情景——“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幃急看紫境岩。”舟行中忽然仿佛瞥見船外有一座山峰的影子,掀簾急看,那突兀險峻的紫色峰巒已經撲到了眼前。這裏突出表現的仍是船行的迅疾。上句還是仿佛若有所見的縹緲峰影,下句卻已是埃岩突兀在目,從仿佛瞥見到“褰幃急看”,不過瞬息間而已。這裏利用同一物象在短時間內所引起的不同視覺感受,既透露出船行之快,也表現出旅人的突兀新奇感。

參考資料:1、 繆鉞,霍鬆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鑒賞辭典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1159頁

舟過謝潭三首之一翻譯

在《舟過謝潭三首其一》中,“轉眼”與“忽”相呼應,寫出了船行之快。作者是南宋楊萬裏,全詩為:風頭才北忽成南,轉眼黃田到謝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翻譯:船行很快,剛才還感覺風從北麵吹來,這回變成風從南麵吹來了。轉眼間,船從黃田到了謝潭。仿佛間船外麵有一個山峰的影子,急忙撩起船簾看,發現是紫巉岩。

整首詩體現了一個快字,場景和事物切換很快,表達了作者一種愉悅歡快的心情,不知不覺船就過了謝潭了。最後一句中的“急”字體現了詩人急切、好奇、驚喜的心情。

楊萬裏,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洴塘村),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考取進士。曆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閑居鄉裏。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遊、範成大、尤袤並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

淳煕六年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現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在惠州先後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遊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遊豐湖》等。其中《遊豐湖》是惠州西湖曆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死後被祀於西湖畔的景賢祠。

舟過謝潭三首其三翻譯

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

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來。寫船行過程中欣賞斜陽映山的景色。“碧酒時傾一兩杯,船門才閉又還開。”這兩句意態安閑從容,畫出在緩緩舟行中邊飲酒邊觀賞景色的情景。“才閉又還開”,暗示一景剛過,一景旋來,啟下兩句。“好山萬皺無人見,都被斜陽拈出來。”中國古代山水畫,常用力描繪山的皺褶,這裏用“萬皺”來形容“好山”,正是將畫法移於詩,用畫筆來表現山之美。這兩句著重表現的卻是“斜陽”對美的發現所起的作用。在平常情況下,“好山萬皺”是不易被注意的,但在斜陽映照之下,山的每一皺褶畢露無遺,它的姿態美充分顯示了出來。“拈”有拈取之義,用在這裏,顯得新穎生動。參考資料:1、 繆鉞,霍鬆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鑒賞辭典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1159頁

今天的關於舟過謝潭三首的知識介紹就講到這裏,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