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天淨沙春白樸翻譯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了哈,下麵我們開始吧!

天淨沙春白樸,這是一幅古老的中國畫作,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它描繪了春天中美麗的自然景色,以及樸實的鄉村生活。

天淨沙春白樸翻譯

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空湛藍如洗,陽光明媚,微風輕拂著沙丘。白沙如雪,樸樹蒼翠。畫麵中的小河流水清澈,草地上綻放著五彩斑斕的花朵。寧靜而美麗的自然景觀使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仙境一般。

這幅畫作的背後是一首優美的詩歌,詩人用樸素的字句描述了大自然的美妙。他把春天比喻為白樸,簡潔而明亮。每個字都如同畫家的筆觸,細膩而真實。將春天的美景融入畫作中,既表達了大自然的壯麗,也帶給人們寧靜的享受。

天淨沙春白樸不僅僅是一幅畫作,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向人們傳遞了對生命本真之美的追求。樸實無華的畫麵中,呈現出鄉村的寧靜與純真,勾勒出人們對簡單生活的向往。它告訴我們,生活中的美並不需要繁雜的裝飾,而是蘊藏在平凡之中。

當我們沉浸在這幅畫作中時,我們仿佛能夠聞到那土地上的芬芳,感受到土地的溫暖。這幅畫作喚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也讓我們意識到保護環境和珍惜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天淨沙春白樸,它是對美的讚美,是對生活的頌揚。它不僅僅是一幅藝術作品,更是一種精神的指引。讓我們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也能夠回歸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麗。讓我們用心體驗這幅畫作帶給我們的平靜與寧謐。

天淨沙春白樸翻譯

《天淨沙·春》是元代散曲家白樸創作的一首小令。下麵是其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 天淨沙·春 元代: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譯文 桃紅柳綠的春山,煦暖的陽光照耀,和柔的東風吹拂,樓閣上高卷起簾攏,倚欄幹遠望。楊柳垂條,秋千輕晃,院子裏靜悄悄。院外黃鶯啼鳴,春燕飛舞; 小橋之下流水飄滿落紅。 注釋 ⑴和風:多指春季的'微風。 ⑵闌幹:即欄杆。 ⑶簾櫳(lóng):窗戶上的簾子。李煜《搗練子》:“無賴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櫳,窗戶。 ⑷啼鶯舞燕:即鶯啼燕舞,意思是黃鶯在歌唱,春燕在飛舞。 ⑸飛紅:花瓣飛舞,指落花。 作者簡介: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穀。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牆記》等。

天淨沙春白樸古詩翻譯

元代散曲家白樸《天淨沙·春》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譯文:

桃紅柳綠的春山,煦暖的陽光照耀,和柔的東風吹拂,樓閣上卷起簾攏,憑欄遠望。院中楊柳依依,秋千輕輕搖動。院外黃鶯啼囀,燕子飛舞,小橋流水旁花瓣飛落。

《天淨沙·夏》

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簷。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譯文:

雲銷雨霽,水麵增高並增添了波瀾,遠處高樓顯得比平時更高了,水讓人感覺到比平時更涼爽了,雨後的瓜也似乎顯得比平時更甜了,綠樹的樹陰一直遮到屋簷。紗帳中的藤席上,芳齡女孩身著輕絹夏衣,手執羅扇,靜靜地享受著宜人的夏日時光。

《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隻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麼的孤寂。輕煙淡淡飄向空中,幾隻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隻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遠處一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互相夾雜,好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啊。

《天淨沙·冬》

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雪裏山前水濱。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

譯文:在一個冬天的黃昏,城門一聲輕響,一輪新月掛在半空,帶著雪的山前水流緩緩。竹子做的籬笆和籬笆內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詳的和諧。擴展資料

詩詞賞析

四首《天淨沙》分別以四季為題。

《天淨沙·春》通過對春日裏山、日、風、樓閣、院子、鶯燕、小橋、流水、落花的描繪,呈現出一幅遠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圖:草長鶯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紅。其筆下的春天景色如畫,生機盎然。

在寫法上,詞人重點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風”三幅畫麵展開想象。

《天淨沙·夏》此曲運用寫生手法,勾畫出一幅寧靜的夏日圖。前三句描繪出雲收雨霽、水涼瓜甜、樹陰垂簷的畫麵,後兩句描寫消受著宜人時光的“玉人”。

整首小令中沒有人們熟悉的夏天燥熱、喧鬧的特征,卻描繪了一個靜謐、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產生神清氣爽的感覺。全曲運用白描,洗淨鉛華,選景精當,語言簡潔,顯示了作者的藝術功力。

《天淨沙·秋》通過擷取十二種景物,描繪出一幅景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清麗的秋景圖。這是一首描寫當時社會的抒情曲,寫出了詩人由冷寂惆悵之感到開朗希望的情懷。這篇散曲用筆精深,風格獨具,婉約清麗,意境新穎,頗有詞的意境。

該曲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麵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麵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麵充滿了詩意。

《天淨沙·冬》這首小令運用詩歌創作的傳統手法,構成了詩的意境。此曲選擇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描繪冬景的具體環境,通過冷月、黃昏、雪山、水濱、淡煙、衰草、茅舍、孤村等清寒淒迷的意象,表達出一種悲涼和無望的孤寂心境。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譯文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

【朝代】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白話翻譯: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淒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嫋嫋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裏,隻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創作背景:

《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誌。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鬱鬱不得誌,困窘潦倒。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一共隻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淒苦的心境。這首被讚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麵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1、以景托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征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薑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

2、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鬱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複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

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複存在了。

3、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裏》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白樸天淨沙夏翻譯

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簷。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元代·白樸《天淨沙·夏》 天淨沙·夏 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簷。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夏天 , 寫景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雲收雨停,雨過天晴,水麵增高並增添了波瀾,遠處高樓顯得比平時更高了,水讓人感覺到比平時更涼爽了,雨後的瓜也似乎顯得比平時更甜了,綠樹的樹陰一直遮到畫簷。紗帳中的藤席上,有一個芳齡女孩,身著輕絹夏衣,手執羅扇,靜靜地享受著宜人的夏日時光。 鑒賞 作者選取了一個別致的角度:用寫生手法,勾畫出一幅寧靜的夏日圖。前三句是第一個層次:雲收雨霽,流水波添,雨過天晴,樓也顯得比平時高,水散發著涼爽的氣息,雨後的瓜似乎也顯得比平時甜了,綠樹的樹陰一直垂到畫簷。後兩句是第二層次,畫麵上出現了人物:紗帳中的藤席上,一個身著輕絹夏衣,手執羅扇的芳齡女孩,靜靜地消受著宜人的時光。整首小令中沒有人們熟悉的夏天躁熱、喧鬧的特征,卻描繪了一個靜謐、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產生神清氣爽的感覺。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穀。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牆記》等。白樸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唐代·杜牧《齊安郡後池絕句》齊安郡後池絕句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夏天 , 寫景抒情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宋代·陸遊《幽居初夏》幽居初夏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歎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夏天 , 寫景 , 山水傷懷炎威天氣日偏長,汗濕輕羅倚畫窗。蜂蝶不知春已去,又銜花瓣到蘭房。——明代·智生《夏詞》夏詞 炎威天氣日偏長,汗濕輕羅倚畫窗。 蜂蝶不知春已去,又銜花瓣到蘭房。 夏天

越調天淨沙冬白樸翻譯

白樸自幼聰慧,記憶過人,精於度曲。與關漢卿,王實甫(另一說為鄭光祖),馬致遠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   越調·天淨沙·春 春山暖日和風,闌幹樓閣簾櫳②,揚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③。   越調·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④,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翻譯: 越調·天淨沙·春 山綠了,陽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風。樓閣上少女憑欄眺望,高卷起簾櫳。院子裏楊柳依依,秋千輕輕搖動,院外有飛舞的春燕,啼喈的黃鶯,小橋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飛紅。 越調·天淨沙·秋 遙看天際那一抹紅霞,一座村莊孤獨的坐落在夕陽下. 那輕淡的煙霧下,隻見幾隻受凍的烏鴉。 想起白天飛行著的鴻雁. 飛翔著,飛翔在著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中   注釋: ①越調:十二宮調之一,天淨沙是它的曲牌之一。 ②簾櫳:窗戶上的簾子。李煜《搗練子》:“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③飛紅:落花。 ④一點飛鴻影下:秋雁從天空飛過,影子揣投在了地上。 ⑤古道:古老的驛路。李白《憶秦娥》詞:“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張炎《念奴嬌》詞:“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⑥斷腸人:指飄泊天涯、百無聊賴的旅客。   作者生平: 章培恒《中國文學史》第六編第一章第四節: 白樸(1226—1316)字太素,號蘭穀;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遷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一並稱為“元曲四大家。”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交往甚好。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遊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他隻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重重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從而無暇顧及妻兒家室。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隻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所以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投降了南宋,做了均州提魯(八品官)。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曆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讚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恢複,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歎,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泄自己胸中的鬱積及不滿。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曆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熬,感到十分痛苦。 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著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遊曆,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於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遊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歎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餘獨見川流血,歎昔時歌舞嶽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裏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盡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誌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曆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據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唐明皇遊月宮》、《韓翠顰禦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牆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共16本。

關於天淨沙春白樸翻譯的問題分享到這裏就結束啦,希望可以解決您的問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