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端午節的由來簡介50字,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源遠流長,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相傳在春秋時期,中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因被政敵陷害,投江自盡,世人為了紀念他的忠誠和愛國精神,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劃龍舟、貼艾葉、吃粽子等活動。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50字

屈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位偉大文化名人,他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忍辱負重,但最終卻遭到了背叛和誣陷。他的死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打擊。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人們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將龍舟劃在江河湖海中,寓意找尋屈原的身軀,並投放粽子以防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還會貼艾葉於門上,以驅邪辟邪,保護家人的平安健康。

隨著時間的推移,端午節逐漸演變成一種多樣多彩的文化活動。龍舟競渡成為了端午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各地的龍舟賽事吸引了許多觀眾和參與者。吃粽子、掛艾葉、戴彩帶等也成為端午節不可或缺的傳統。人們在這一天會品嚐各種口味的粽子,有鹹的、甜的、豆沙的等等,豐富多樣。掛艾葉則寓意著驅邪消災,保平安。戴彩帶則象征吉祥和幸福。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人們表達愛國情懷和家庭團聚的時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通過這個節日來緬懷曆史,弘揚文化,感受家國之情。端午節的由來雖然源於一個悲壯的故事,但它也成為了中國人民團結奮鬥、勇往直前的象征。每逢端午佳節,人們都會懷著崇敬和熱情,紛紛參與到各種傳統活動中。

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淵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屈原這位偉大愛國者的紀念日,更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象征。無論是人們參與龍舟競渡的熱情,還是品嚐粽子的美味,都深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團結精神。端午節的由來,讓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珍惜和平與幸福。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50字

端午節的由來: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楚國的百姓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會把糯米包投入江中,後世逐漸演變為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50字三年級

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江邊劃龍舟、吃粽子、在家門口上掛上菖蒲和艾草,熱鬧非凡。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是有理想有抱負,卻得不到賞識的有誌之士。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50字幼兒園

幼兒園端午節為了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中華傳統文化。1、製作粽子:

幼兒可以親手製作粽子,了解粽子的由來和製作方法。可以使用彩色紙、毛線等材料,讓幼兒發揮想象力,製作出自己的粽子,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2、端午遊戲:

可以設置各種傳統的端午遊戲,比如踩高蹺、賽龍舟、打毽子等,讓幼兒了解中國傳統的遊戲和文化,同時增強身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3、聽故事、看動畫片:

可以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故事,或者播放有關端午節的動畫片,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增加他們的文化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4、舞龍舞獅:

可以邀請專業的舞龍舞獅團隊來幼兒園表演,讓幼兒近距離觀看、感受和了解龍獅舞的文化內涵,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感。端午節的曆史意義:

1、紀念屈原:

端午節最主要的曆史意義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古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以辭章華美的楚辭聞名於世。據傳,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的活動。2、驅邪避疫:

端午節也具有驅邪避疫的曆史意義。傳統上,人們會在端午節這一天采集艾草,並用艾草製作艾葉蒸餅,然後在門口貼上艾葉,以驅除邪氣和瘟疫,保佑家庭的平安健康。

3、龍舟競渡的傳統:

端午節還有龍舟競渡的傳統,這也是它的曆史意義之一。據傳,人們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就在江河中劃龍舟,以驅散江中的魚蝦,以免傷害屈原的遺體。後來,這一活動演變成了龍舟競渡,成為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50字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習俗

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

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麵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端午節的來曆簡短50字

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曆史人物紀念內容。

端午習俗:

一、吃粽子。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麵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二、賽龍舟。

是端午時節的重要習俗。古籍《荊楚歲時記》裏曾說:“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

屈原被讒流放,行吟大澤之畔,他的愛國之情無以自達,因而投身汨羅江。後世的人們崇敬他的忠義,同情他受的冤屈,以端午劃船競渡的方式來紀念他。《荊楚歲時記》成書於梁朝,和《續齊諧語》是同一個時期,可見這一習俗也已存在一千多年了。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故事簡介

關於端午節跟屈原之間的故事,就不得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屈原因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至於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的這個說法,最早起源於南朝梁人吳均寫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跟宗檁寫的的《荊楚歲時記》當中。

《續齊諧記》關於屈原記載

屈原以五月五月投淚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以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白雲三閭大夫,謂曲日:“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恒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月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淚羅水之遺風。

《荊楚歲時記》關於屈原記載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車’,一自以為‘水馬’。”

楚國大夫屈原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作為皇室子弟自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也算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才子。少年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因此備受楚懷王信任,曾擔任過左徒、三閭大夫等職務,掌管過內政外交大事,是聯齊抗秦的主力軍。

可惜的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侵犯了楚國貴族的利益,遭到不少貴族的排擠誹謗,最後落得一個被三次流放的下場。被流放三次報國無門的屈原,在得知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瞬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在5曰5號當天自沉於汨羅江。

端午節祭拜

當楚國人得知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後,不少人都過來打撈他的屍體,但最後都沒有撈到。大家擔心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就直接用竹筒裝米扔進水裏,既起到防止魚蝦破壞他身體的作用,也能起到祭奠他的效果。因為屈原死於忠君愛國,所以才會在死後受到荊楚地區那麼多人的懷念,這才有了自發為他立祠祭祀的想法跟行為。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據說幾百年後,有人祭拜屈原的時候有一人出現在江邊,告訴他大家這些年送來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吃了。如果有什麼東西要送,直接在送的東西外麵塞些楝樹葉,再用五彩線纏上就可以了。因為這兩樣東西就是蛟龍最害怕,至於這個東西就是後來的粽子。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端午節

端午節最著名的一首詩

1、端午臨中夏,時清人複長。——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張孝祥《點絳唇》

3、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4、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5、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端午日》

6、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吳文英《澡蘭香·林鍾羽淮安重午》

7、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陳三聘《如夢令》

8、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9、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趙蕃《端午三首》

10、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鬆兒和。——張耒《端午》

11、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12、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_《小重山·端午》

13、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14、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15、空惆悵,誰複吊沅湘。——舒_《小重山·端午》

16、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17、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蘇軾《少年遊》

1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19、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十五夜觀燈》

20、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

21、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端午》

22、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褚朝陽《五絲》

23、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24、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25、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吳文英《澡蘭香·淮安重午》

2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端午》

27、玉台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28、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9、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30、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杜甫《端午日賜衣》

31、國亡身殞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32、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秦觀《端午》

33、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舒_《小重山·端午》

34、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50字三年級語文作業本

端午節起源最初是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演變;後因屈原在這一天去世,便成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曆50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等,節期是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之一。2008年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曆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孝女曹娥說、介子推說、廉吏陳臨說、越王勾踐的說、惡日禁忌說、夏至說等,我認為在眾多端午節來曆中值得一提有各有3個,下麵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端午節的來曆之一:夏至說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彙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采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認為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係夏至。

2006年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提出他的新研究觀點,補充夏至說,提出端午節即夏至。

記載的漢代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關夏至的一些習俗,一直到唐代的《歲華紀麗》對端午的解釋仍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隻有在夏至,太陽才能完全合於正陽之位。端午又稱天中節,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端午節的來曆之二:惡日禁忌說張心勤先生在《端午節非因屈原考》文中提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漢代北方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上也均記載著“不舉五月子”的說法,即不能將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東漢王充《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一般認為,這一習俗從戰國就開始流行。戰國時的孟嚐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田嬰不讓家人養之,說明那時五月初五日已成為俗忌。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細菌繁殖快,人極易染病。《荊楚歲時記》這樣記載:“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表明,艾草、菖蒲發出的氣味,可驅除邪氣,消去病毒。端午節掛艾草、菖蒲是為了消除疾病瘟疫的蔓延。

端午忌諱特別多,一動一靜多思量。

五月五日為惡日,五毒醒來不安詳。

蛇蠍蜈蚣和壁虎,蟾蜍出沒在端陽。

習俗流行於戰國,除瘟驅邪求吉祥。

不能相互祝快樂,隻能相互送安康。

送你一個健康粽,嚇跑傷病多吉祥。

送你一個平安粽,平平安安過端陽。

“惡日”的說法來源:五月時,天氣轉熱,會有許多毒蟲、蠍子、蜈蚣以及瘟疫等出現,而且也有“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這樣的說法,意思是盛陽是“萬毒之源”,端午始源應該是惡日。端午節的來曆之三:紀念屈原說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就是屈原說的故事了。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係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誌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係在一起。不管到底起源於哪種說法、抑或多種說法的結合,端午節都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在端午節期間通過舉行各種的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端午節是個美好的節日,人們在這既豐富多彩、又並不濃烈的民俗節日氣氛中,能夠感悟文化的滋養,領悟生活的真諦。

關於本次端午節的由來簡介50字的問題分享到這裏就結束了,如果解決了您的問題,我們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