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您分享孟子全文原文及翻譯的一些知識,本文內容可能較長,請你耐心閱讀,如果能碰巧解決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孟子全文原文及翻譯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學說被稱為“孟子學派”或“性善學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下麵我們來看一段孟子全文的原文及翻譯。

原文: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道之所存,希顏色也。惟恐天下不亂,道之所廢,興顏色也。惟恐天下治,天下皆廢,興顏色也。抑大國之衝,必有忌諱焉。戾闕如也,必有所短焉。抑亡國之杖,必有所長焉。是故方而不割,光而不耀,直而不屈,枉而不繼。恢恑憰而不淫,施而不吝。

翻譯:

人性是相近的,但習慣使人產生了差異。道德的存在是非常微妙的,就像顏色一樣難以察覺。唯恐天下不混亂,道德就會被拋棄,人們將追求虛榮。唯恐天下太過有秩序,人們就會被扔掉,他們隻追求自我利益。強大的國家必然有其忌諱。凶惡的國家一定有其優點。國家應當保持公正不偏,光明但不炫目,直爽但不屈服,彎曲但不遲緩。和諧而不淫亂,慷慨而不吝嗇。

孟子這段原文道出了他的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但受環境和習慣的影響,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會產生差異。他認為道德是非常微妙的,需要不斷的追求和保持。他也強調了國家的重要性,國家的強盛與衰退都與人民的行為有關。

這段原文中的翻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孟子的思想。他的觀點對於當代社會依然具有啟示意義,教導我們應該追求和保持道德,努力使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更加和諧和富有。

孟子全文的原文及其翻譯向我們展示了這位偉大思想家的精神和智慧。他的學說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給我們當代人提供了很多啟示和思考。

孟子全文原文及翻譯

先秦時期的教育家孟子所著的《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如下:

第一章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裏的小城,隻有方圓七裏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第二章原文:《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誌、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靜居住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裏能算是有誌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婦女遵循的規則。”

“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誌屈服,這才叫作有誌氣有作為的大丈夫。”

第三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裏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誌,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孟子》三章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富貴不能淫》淫,按古語正解,應釋為“過分”,即整句為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另一解為”迷惑“,即整句意思為不受富貴權勢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全文采用列舉曆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孟子》三章

孟子全文原文及翻譯注釋

孟子生於憂患原文及翻譯注釋如下: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裏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誌,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阻塞。

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注釋

1、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於曆山,“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入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於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跡見於《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發:興起,指被任用。畎畝:田地。

2、傅說: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築於傅岩(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聖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於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3、膠鬲:膠鬲原以販賣魚鹽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薦給紂王。後來,他又輔佐周武王。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全文原文和譯文

《孟子》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

“國君任賢,如不得人,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齊人將取燕,諸侯謀救之。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以七十裏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裏畏人者也。書曰:‘湯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東麵而征,西夷怨,南麵而征,北狄怨。

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後來其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所謂故國,不是說國中要有高大的樹木,而是說要有世代(與國家休戚與共)的臣子。現在大王沒有親信的臣子了。過去任用的人,現在不知到哪裏去了。”宣王說:“我用什麼方法才能識別哪些人沒有才幹而罷免他們呢?”

孟子說:“國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適的人選,將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係遠的超過關係近的,(對此)能不慎重嗎?左右侍臣都說好,不行;大夫們都說好,也不行;全國的人都說好,這才去考察他,見他確實是好,這才任用他。

左右侍臣都說不行,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不行,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不行,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不行,這才罷免他。左右侍臣都說可殺,不要聽信;大夫們都說可殺,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可殺,這才考察他,見他確實可殺,這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的人殺掉他的'。像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些事嗎?”孟子回答道:“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問:“巨子殺他的君主,可以嗎?”孟子說:“敗壞仁德的人叫賊,敗壞信義的人叫殘,殘和賊這樣的人叫獨x者。我隻聽說殺了獨者紂罷了,沒聽說臣殺君啊”。

齊國攻打燕園,戰勝了燕國。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兼並燕國,有人勸我兼並燕國。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並它,必定會有上天降下的災禍。

兼並它,怎麼樣?”孟子回答說:“兼並了,燕國人民高興,那就兼並它。古代有這麼做的人,武王就是。兼並了,燕國人民不高興,那就不要兼並。

古代也有這麼做過的人,文王就是。以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去攻打另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百姓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難道有別的原因嗎?隻是想擺脫水深火熱的處境罷了。”

齊國人要兼並燕國。別的諸侯國謀劃援救它。宣王說:“很多諸侯謀劃來討伐我,(我)用什麼方法對付他們呢?”

孟子回答道:“我聽說過憑方圓七十裏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湯就是這樣。沒有聽說憑著方圓千裏的土地還怕別人的。《尚書》上說:‘商湯的征伐,從葛開始。’

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湯,他向東征伐,西邊的少數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邊的少數民族就埋怨,(他們埋怨)說:‘為什麼(不先征伐我們這裏,而要)後征伐我們(這裏)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時節盼望雲彩一樣。(湯的軍隊每到一地,)讓經商的照常做買賣,種田的照常幹農活,殺了那裏的暴君,慰問那裏的百姓,像是及時雨從天而降,百姓非常高興。

《尚書》上又說:‘君王來了,我們就得到新生。’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為會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簞裝著飯食、用壺盛著漿湯來迎接大王的軍隊。

如果您殺戮他們的父兄,囚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搬走他們國家的寶器,像這樣怎麼行呢?天下本來就畏忌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擴大了一倍的土地卻不施行仁政,這就使得天下的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趕快發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同燕國百姓商量,選立一個新國君,然後撤離燕國。那麼還來得及阻止(各國動兵)。”

孟子五章原文及翻譯

《孟子·公孫醜上·第五章》 【原文】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裏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孟子說:“尊重賢達,任用能人,讓才德出眾的人來治理國家,那麼天下的士子們都會感到喜悅,願意在這樣的朝廷裏任職;在市場上,提供貨棧而不征稅,滯銷的貨物由國家按法定價格征購,那天下的商人們都會感到喜悅,願意在這樣的市場來做買賣;在關卡上,僅僅進行稽查,並不征收稅金,那麼天下的旅客們都會感到喜悅,願意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種田的人,隻須助耕井田製中的公田而不必交納租稅,那麼天下的農夫們都會感到喜悅,願意到那裏去種田了;裏弄的居民們,不必交納雇役錢和地稅,那麼天下各國的百姓們,都會感到喜悅,願意到那裏去當寄居的百姓。如果真地能實行這五項,那麼鄰國的老百姓,便會對那裏的國君像對父母般地尊重愛戴他。假如有別國的國君妄圖進犯這樣的施仁政的國家,就好像是率領兒女們去攻打他們自己的父母,從有人類以來,是沒有能夠獲得成功的。要是就能無敵於天下。天下無敵的人,就是上天派遣到下界來的使者。要是做到卻還不能統一天下的,那還從未有過。” ★樓主盡管放心引用。譯文取自2002年1月國防大學出版社《道德經典文庫》。

孟子勸學篇原文

1、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

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

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

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

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勸學》是高中必背文章,它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

《勸學》的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製度進一步崩潰,封建製度逐步形成,曆史經曆著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

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

等不同的派別,曆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

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

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

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凶。他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

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勸學

關於孟子全文原文及翻譯的問題分享到這裏就結束啦,希望可以解決您的問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