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您分享孟子三章原文的一些知識,本文內容可能較長,請你耐心閱讀,如果能碰巧解決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孟子三章原文》是孟子著名的一部作品,共有三章,分別是〈離婁上〉、〈滕文公上〉和〈萬章下〉。這三章展現出孟子的政治觀和人性觀,表明了孟子對於當時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孟子三章原文

在《離婁上》中,孟子談到君王的責任和義務。他提出了“仁政”這一概念,強調君王必須以仁愛之心來治理國家。他認為,君王應當關心民生,盡力滿足人民的需求,並且通過自我修養來塑造良好的德行,以身作則。

在《滕文公上》中,孟子談到了君臣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君主和臣子應該相互信任和尊重。君主應該依靠賢能之士來輔佐自己,而臣子則應該忠誠於國家和君主。他強調,隻有在君主和臣子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國家才能夠得到穩定和繁榮。

在《萬章下》中,孟子討論了人性的本性問題。他認為,人性本善,隻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才會變得不好。他強調,人們應該保持內心的善良,通過修養來恢複並發揚自己的善性。他解釋了什麼是真正的仁愛,強調人們應該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並在行為中體現出來。

《孟子三章原文》深刻揭示了孟子的思想和哲學。他關注社會問題,提出了對於君主責任和義務的認識,強調了君臣之間的關係,以及人性的本善。這些思想和觀點,對於當時的社會發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後來的治國理政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

通過研讀《孟子三章原文》,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他對於人性的理解。這些思想和觀點,不僅適用於古代,也對於現代社會依然有著深刻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正確行使權力、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善良和正直。這些都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所需要的品質和能力。我們應該認真研讀《孟子三章原文》,並將其中的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孟子三章原文

先秦時期的教育家孟子所著的《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如下:

第一章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裏的小城,隻有方圓七裏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第二章原文:《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誌、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靜居住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裏能算是有誌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婦女遵循的規則。”

“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誌屈服,這才叫作有誌氣有作為的大丈夫。”

第三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裏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誌,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孟子》三章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富貴不能淫》淫,按古語正解,應釋為“過分”,即整句為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另一解為”迷惑“,即整句意思為不受富貴權勢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全文采用列舉曆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原文朗讀

如下: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2、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òng)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如何確定文言詩文句子的朗讀節奏?

1、句子成分之間要停頓:一般說來,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漢語大體相同。一個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文言句子的朗讀停頓往往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或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這樣劃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達的。

2、句首發語詞、關聯詞語後麵要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起強調語氣或領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蓋”、“故”、“惟”、“至若”、“若夫”、“誠宜”等,在這些詞語後麵應稍作停頓。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八年級上冊

八上語文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2、《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翻譯: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裏的內城,方圓七裏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

2、《富貴不能淫》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大誌、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戰爭停息,太平無事了。”

孟子說:“這怎麼能算是有誌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以順從為常法,是婦女遵循的規則。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能實現理想時,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誌屈服,這才叫作有誌氣有作為的男子。”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裏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形成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常處憂慮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釋

白話釋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裏的內城,方圓七裏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

注釋:1、三裏之城:方圓三裏的內城。

2、環:圍。

3、池:護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5、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7、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9、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仁政。

10、至:極點。

11、親戚:內外親戚,包括父係親屬和母係親屬。

12、畔:同“叛”,背叛。

春秋·孟子《孟子三章》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曆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隻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隻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拚音版如下:

tiān shí bú rú dì lì,dì lì bú rú rén hé。sān lǐzhīchéng,qīlǐzhīguō,huán ér gōng zhīér bú shèng。fūhuán ér gōng zhī,bì yǒu dé tiān shí zhěyǐ;rán ér bú shèng zhě,shì tiān shí bú rú dì lì yě。chéng fēi bú gāo yě,chí fēi bú shēn yě,bīng gé fēi bú jiān lì yě,mǐsù fēi bú duōyě;wěi ér qù zhī,shì dì lì bú rú rén hé yě。gù yuē:yù mín bú yǐfēng jiāng zhījiè,gù guó bú yǐshān xīzhīxiǎn,wēi tiān xià bú yǐbīng gé zhīlì。dé dào zhěduōzhù,shīdào zhěguǎzhù。guǎzhù zhīzhì,qīn qīpàn zhī;duōzhù zhīzhì,tiān xià shùn zhī。yǐtiān xià zhīsuǒshùn,gōng qīn qīzhīsuǒpàn,gù jun1 zǐyǒu bú zhàn,zhàn bì shèng y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2、《富貴不能淫》拚音版如下:jǐng chūn yuē:“gōng sūn yǎn、zhāng yí qǐbù chéng dà zhàng fūzāi?yīnù ér zhūhóu jù,ān jūér tiān xià xī。”mèng zǐyuē:“shì yān dé wèi dà zhàng fūhū?zǐwèi xué lǐhū?zhàng fūzhīguàn yě,fù mìng zhī;nǚzǐzhījià yě,mǔmìng zhī,wǎng sòng zhīmén,jiè zhīyuē:‘wǎng zhīnǚjiā,bì jìng bì jiè,wú wéi fūzǐ!’yǐshùn wèi zhèng zhě,qiè fù zhīdào yě。jūtiān xià zhīguǎng jū,lì tiān xià zhīzhèng wèi,xíng tiān xià zhīdà dào。dé zhì,yǔmín yóu zhī;bù dé zhì,dú xíng qí dào。fù guì bù néng yín,pín jiàn bù néng yí,wēi wǔbù néng qū,cǐzhīwèi dà zhàng f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拚音版如下:shùn fāyú quǎn mǔzhīzhōng,fù shuōjǔyú bǎn zhù zhījiān,jiāo gé jǔyú yú yán zhīzhōng,guǎn yí wú jǔyú shì,sūn shūáo jǔyú hǎi,bǎi lǐxījǔyú shì。gù tiān jiàng jiàng dà rèn yú shì rén yě,bì xiān kǔqí xīn zhì,láo qí jīn gǔ,è qí tǐfū,kōng fá qí shēn,xíng fú luàn qí suǒwéi,suǒyǐdòng xīn rěn xìng,zēng yì qí suǒbù néng。rén héng guò,rán hòu néng gǎi;kùn yú xīn,héng yú lǜ,ér hòu zuò;zhēng yú sè,fāyú shēng,ér hòu yù。rù zé wú fǎjiābì shì,chūzé wú dí guó wài huàn zhě,guó héng wáng。rán hòu zhī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yúān lè yě。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三章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裏的小城,有方圓七裏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富貴不能淫》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誌氣、有作為、有節氣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裏能算是有誌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誌屈服,這才叫作有誌氣有作為的男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虞舜出身田野農夫而被任用,傅說出身建築勞工而被任用,膠鬲做過販魚賣鹽而被任用,管夷吾坐過牢獄而被任用,孫叔敖來自偏僻的海濱而被任用,百裏奚從奴隸市場裏贖回而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身上,必先要讓他心誌苦惱,筋骨勞累,忍饑挨餓,生活貧困,行事不順坎坷,這樣來激勵他的鬥誌和堅韌,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人,常常出錯,然後要能改正;辨明疑惑的地方,思考不順的地方.然後才能奮發;情緒表現在臉上,心思流露在話中,有什麼都能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虎視眈眈的鄰國和外來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要知道憂患能使人警醒而生存,安逸能使人鬆懈而滅亡。

今天的關於孟子三章原文的知識介紹就講到這裏,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