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您分享隴西行古詩的一些知識,本文內容可能較長,請你耐心閱讀,如果能碰巧解決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隴西行古詩

隴西,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裏山青水秀,風景如畫,又有著豐厚的曆史底蘊和文化傳承。

漫步隴西的山間小徑,古樹參天,碧水潺潺。遠處的群山高聳入雲,宛如巍峨的屏風。行至山間,突然感覺到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古老的氣息,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輝煌歲月。

隴西的古詩詞,源遠流長。這裏曾是詩人的創作源泉,也是他們抒發情感的舞台。站在隴西的山巔,仿佛能聽到古人的吟唱聲,看到他們筆下豐盈的筆墨。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是杜甫筆下的隴西千年古城的景象。這座城堡坐落在山巔,守望著黃河波濤洶湧,曆經滄桑。它見證了曆史的變遷,承載著民族的記憶。

隴西還有許多古跡和名勝。有著“天下第一關”之稱的嘉峪關,曾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留下了許多曆史的印記。有著“西北第一泉”之稱的秦漢溫泉,泉水溫暖如沐春風,令人陶醉。還有古老的廟宇、古寺和古村落,宛如一幅幅曆史長卷,將人們引入神奇的時空隧道。

隴西的美景和古跡不僅吸引著遊客,也激發著詩人的靈感。他們不僅以隴西為題材寫下了許多佳作,更將這裏的山山水水、人文風情融入了詩的世界。

走過隴西,我們能夠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和生命的力量。這裏的古詩古韻,讓我們知道了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也激勵著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熱情。

隴西行古詩,風景如畫,文化璀璨。隻有親自踏足這片土地,才能真正領略到其中的魅力。願我們能夠在隴西的古韻中汲取靈感,用心感悟,用筆書寫出一篇篇動人心魄的詩篇,繼承和傳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隴西行古詩

原文

《隴西行》/耿湋

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

封狐猶未翦,邊將豈無羞。

白草三冬色,黃雲萬裏愁。

因思李都尉,畢竟不封侯。賞析

首聯“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 。大雪紛飛,鋪滿了陽關路上,邊關城頭上,人影稀少。詩人開篇即勾畫出一幅蒼涼曠遠的邊塞風雪圖。頷聯“封狐猶未剪,邊將豈無羞”。塞外的強虜仍然沒有掃平,這些駐守邊關的將士難道不感到羞恥嗎?頸聯“白草三冬色,黃雲萬裏愁”。塞外的邊草覆蓋著大雪,白茫茫的一片,讓人感覺寒冷;黃沙遮天蔽日,綿延萬裏,讓人心愁。“白草、黃雲”皆是塞外特有的景色。“三冬、萬裏”從時間、空間的不同角度來寫。尾聯“因思李都尉,畢竟不封侯”。我因而愈發地懷念李都尉,雖然他身經百戰、功勳卓著,卻終生未得封侯。這裏作者為李都尉的不幸遭遇憤憤不平,其實是在暗指朝廷的昏庸無能,賞罰不公。這裏也呼應“邊將豈無羞”。朝廷的昏庸,賞罰不公;而邊關將士也對強虜未滅,不感到羞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也消極怠工。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作為一名中下層的官吏,在唐朝由盛轉衰基本上對邊疆失去了控製的時候,憂國憂民、深切的關注著社會現實的情懷。全詩用字凝練,意境蒼涼、壯闊,發人深思,可以媲美盛唐時的邊塞作品。

隴西行古詩翻譯

《隴西行》原文及翻譯如下:

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翻譯/譯文

告急的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走馬便是十裏,一揚鞭便是五裏,漫長的路程風馳電掣般一閃而過。這是西北都護府的軍使,他傳來了加急的軍書,報告匈奴的軍隊已經包圍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鎮酒泉。在接到軍書之後,舉目西望,卻隻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的痕跡,原來軍中的烽火聯係已經中斷了。

古詩簡介

《隴西行》是唐代詩人王維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此詩表現了匈奴入侵、邊防告急的情景。

作者沒有正麵描寫戰爭,而是截取軍使送書這一片斷,通過描繪出一幅迷茫、壯闊的關山飛雪遠戍圖,側麵渲染邊關的緊急狀況與緊張氣氛,展現出詩篇“意餘象外”的深邃與凝重。全詩節奏短促,一氣嗬成,構思精巧,意蘊豐富。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後。當時王維以監察禦史身份,奉使出塞,出參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幕府。

隴西行古詩帶拚音

《隴西行》古詩及拚音如下:【lǒng,xī,xíng,shí,lǐ,yī,zǒu,mǎ】

隴西行·十裏一走馬

【táng,wáng,wéi】

唐  王維

【shí,lǐ,yī,zǒu,mǎ,wǔ,lǐ,yī,yáng,biān】。

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

【dū,hù,jūn,shū,zhì,xiōng,nú,wéi,jiǔ,quán】。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guān,shān,zhèng,fēi,xuě,fēng,huǒ,duàn,wú,yān】。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作品鑒賞: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這首《隴西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淒楚,吟來潸然淚下。詩人共寫了隴西行四首,此處是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麵。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裏借指精銳部隊。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眾,足見戰鬥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作者簡介:王維,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曆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複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隴西行古詩拚音版

隴西行古詩拚音版如下:lǒng,xī,xíng。

隴西行。

hàn,zhǔ,dōng,fēng,bào,tài,píng。wú,rén,jīn,què,yì,biān,bīng。

漢主東封報太平,無人金闕議邊兵。

zòng,ráo,duó,dé,lín,hú,sài。qì,dì,sāng,má,zhòng,bù,shēng。

縱饒奪得林胡塞,磧地桑麻種不生。

擴展資料:《隴西行四首》是唐代詩人陳陶的組詩作品。其中第二首詩廣為傳誦。該詩借詠歎漢代李陵伐匈奴而全軍覆沒的史實,深刻地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寄托了作者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陳陶簡介:

陳陶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鄱陽劍浦人,早年遊學長安,善天文曆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遊名山,唐宣宗大中時,隱居洪州西山,後不知所終。

陳陶之詩“無一點塵氣。於晚唐諸人中,最得平淡”,《隴西行》為其傳世名篇:“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伶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大中時,遊學長安,後隱居南昌西山。有詩集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全唐詩》存錄其詩二卷。

陳陶是鄱陽劍浦人,年青時壯誌滿懷,有著建功立業、為“帝王師”的遠大抱負。“莫道羔裘無壯節,古來成事盡書生”,他認定自己是個能“成事”的“書生”,準備著幹一番事業。

並且他自視甚高,凡事不幹則已,要幹就得幹出個樣子來:“在山不為桂,徒辱君高崗。在水不為蓮,徒占君深塘”。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偏偏幾次進士考試都落了榜。

隴西行古詩王維

《隴西行》是唐代詩人王維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譯文:告急的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一走馬便是十裏,一揚鞭便是五裏,漫長的路程風馳電掣般一閃而過。這是西北都護府的軍使,他傳來了加急的軍書,報告匈奴的軍隊已經包圍了我大唐的西域重鎮酒泉。在接到軍書之後,舉目西望,卻隻見漫天飛雪,一片迷茫,望斷關山,不見烽煙的痕跡,原來軍中的烽火聯係已經中斷了。

原文:隴 西 行

十裏一走馬,五裏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注釋:⑴隴西行:樂府古題,又名“步出夏門行”,屬《相和歌·瑟調曲》。隴西,隴山之西,在今甘肅省隴西縣以東。

⑵都護:官名。漢代設置西域都護,唐代設置六大都護府以統轄西域諸國。

⑶匈奴:這裏泛指中國北部和西部的少數民族。酒泉:郡名,在今酒泉市東北。

⑷關山:泛指邊關的山嶽原野。

⑸烽戍:烽火台和守邊營壘。古代邊疆告警,以烽燧為號,白天舉煙為“燧”,夜晚舉火為“烽”。戍,一本作“火”。斷:中斷聯係。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隴西行古詩”的具體內容,今天的分享到這裏就結束啦,如果你還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或收藏我們的網站,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