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十首勵誌勸學古詩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了哈,下麵我們開始吧!

十首勵誌勸學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們充滿著智慧和力量,可以激勵人們追求知識和進取的精神。我將為大家介紹這十首勵誌勸學古詩,並談談它們對我們的啟示。

十首勵誌勸學古詩

第一首《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告訴我們,要持之以恒,追求知識的道路沒有終點,隻有不斷超越自己,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第二首《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這首詩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和工作,才能獲得成功。

第三首《行宮》:“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告訴我們,要有追求知識的決心和毅力,不斷向前邁進,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第四首《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這首詩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和工作,才能獲得成功。

第五首《行宮》:“隻有香如故,何須共白頭。天上人間會相見,何必夢裏驚寒秋。”這首詩告訴我們,要堅持不懈地追求知識和夢想,隻有如此,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第六首《將進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首詩告訴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精神,為了追求真理和正義,必須勇往直前,不怕困難和挫折。

第七首《行宮》:“風花雪月固無情,隻有香如故。天上人間會相見,何必夢裏驚寒秋。”這首詩告訴我們,要追求真實和純粹的知識,才能擁有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第八首《將進酒》:“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首詩告訴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精神,為了追求真理和正義,必須勇往直前,不怕困難和挫折。

第九首《行宮》:“焉得諼德違百歲,隨主以堅百思。一朝聞道辭世,萬古留衣與故。”這首詩告訴我們,要虛心學習和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智慧和素質,才能留下世界的足跡。

最後一首《將進酒》:“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這首詩告訴我們,要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積極向前,勇敢拚搏,才能取得成功。

這十首勵誌勸學古詩,以其深刻的智慧和鞭策人心的力量,激勵著人們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熱情。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力量,堅持不懈地學習和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十首勵誌勸學古詩

十首勵誌勸學古詩:

1、宋代·朱熹《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2、唐代·杜荀鶴《小鬆》: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3、唐代·無名氏《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4、唐代·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5、魏晉·陶淵明《雜詩》: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6、清代·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7、明代·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8、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唐代·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10、唐代·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十首勵誌勸學古詩的翻譯

【 #能力訓練# 導語】中國曆史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詩更是文化中的一絕,各類詩詞不僅是詩人的生活經曆,簡短文字所賦予的內涵更體現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麵是 分享的關於勸學的古詩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參考!1.關於勸學的古詩文及翻譯 篇一 勸學 荀子〔先秦〕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君子生通:性)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係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係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江海一作:江河)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裏蹞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蹠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幹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斧鋸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麵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幹、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裏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遊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隻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把窩編結起來,把窩係在嫩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係在蘆葦上麵。西方有種叫“射幹”的草,生長在高山之上,隻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裏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裏,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裏,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裏,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境,出遊必定要接近有學問品行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柴是一樣的,但燃燒起來火勢總是往幹燥的方向走。地是平的,但水流過來,總往有濕氣的地方走。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裏興起;彙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心誌,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經》上說:“布穀鳥築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隻。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誌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誌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麵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現。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幹枯。做善事(難道是)不能累積(的)嗎?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聖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後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經》是法製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裏,記在心裏,表現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範於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麼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今人學習則隻是為了炫耀於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囉嗦;浮躁囉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穀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實;《春秋》簡略,但難以迅速理解;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麵,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聖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裏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麵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對於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詩經》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讚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裏的路程,隻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 理規範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麵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護。使自己的眼睛除了這些(使自己所學不全不粹的問題)沒有其他想看的了,使耳朵除了這些沒有其他想聽的了,使嘴巴除了這些沒有其他想說的了,使心裏除了這些沒有其他想考慮的了。等達到完全醉心於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裏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在權利私欲麵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2.關於勸學的古詩文及翻譯 篇二 孫權勸學 司馬光撰〔宋代〕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複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我隻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曆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頗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軍事方麵和政治方麵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沒有才學的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應當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長兄你知曉事情怎麼這麼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後分別了。3.關於勸學的古詩文及翻譯 篇三 勸學 顏真卿〔唐代〕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 三更挑燈夜讀,五更雞鳴即起,這一早一晚正是男兒讀書的好時候。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奮學習,到老了後悔讀書少就太遲了。 注釋 更:古時夜間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為兩小時。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發: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頭發白了,這裏指老年。方:才。4.關於勸學的古詩文及翻譯 篇四 勸學詩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 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台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裏沙沙作響了。 注釋 學:學問,學業、事業。 一寸光陰: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形容時間短暫。 輕:輕視,輕鬆放過。 未覺:沒有感覺、覺醒。 池塘春草夢:東晉詩人謝靈運《登池上樓》中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歌詠南國早春的句子。 階:台階。梧:梧桐,落葉喬木。5.關於勸學的古詩文及翻譯 篇五 勸學 孟郊〔唐代〕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譯文 隻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 人也是隻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十首霸氣古詩

史上最霸氣的十首詩詞如下:

1、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一嶽飛《滿江紅》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天祥《過零丁洋》

3、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一陸遊《書憤》

4、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一辛棄疾《永遇樂》

5、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一杜甫《望嶽》

6、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蘇軾《定風波》

7、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一李白《行路難》

8、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一朱敦儒《鷓鴣天西都作》

9、興王隻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一王安石《浪淘沙令》

10、世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世人看不穿。一唐寅《桃花庵歌》《望嶽》詩詞鑒賞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誌。

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雲生,仿佛有歸鳥入穀。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自己的抱負。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隻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十首勸學的古詩

關於勸學的古詩10首,詳細介紹如下:

1、《勸學》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詩鑒年輕人不知道珍惜時光勤奮學習,待到白發年老時讀書就為時晚了。珍惜時光吧,隻要現在開始,一切還來得及。2、《白鹿洞二首》唐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在最好的時光,讀最好的書,得最好的人生,豈不快哉。

3、《金縷衣》唐無名氏: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珍惜光陰,珍惜眼前的一切。愛情來了就得盡全力抓住,莫要等到花期謝了,才感到後悔。

4、《閑居書事》唐杜荀鶴: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陰惰寸功。年少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對著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鬆自己的努力。人生不能白走一遭。5、《讀書》宋陸九淵:讀書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讀書杜絕急急忙忙,我們應該進入到書中,反複咀嚼、品味,方能體會出無窮的興趣與意味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慢有時也是一種快。

6、《冬夜讀書示子聿》宋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7.《勵學篇》宋趙恒: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

8、《勸學詩》宋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以切身體會告戒年輕人,人生易老,學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努力學習吧,切莫讓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

9、《四時讀書樂春》元翁森: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麵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10、《明日歌》清錢泳: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今日事今日畢。過了今日,又是明日,過了明日,還有明日。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今天就做好今天的事兒。

唐詩最勵誌的十首詩

十首勵誌古詩如下:

1、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3、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4、路漫漫其修遠昔,吾將上下而求索。

5、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6、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7、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8、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9、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10、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關於十首勵誌勸學古詩的問題分享到這裏就結束啦,希望可以解決您的問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