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在茫茫網海進入到我們的網站,今天有幸能與您分享關於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的有關知識,本文內容較多,還望您能耐心閱讀,我們的知識點均來自於互聯網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準確,希望您謹慎辨別信息的真實性,我們就開始介紹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的相關知識點。

孟子二章是《孟子》一書中的第二章,原文如下: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

孟子曰:“人之初也,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幹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黃道,日所躔。曰赤土,金石玉。貴人教,育以孝。黃金作,成仁義。綠水流,代代清。孟子說:人之初生,本性是善良的。人性相近,但因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相差甚遠。若是沒有良好的教育,人性將會發生改變。良好的教育需要專注。古代的孟母,在選擇住宅時,就把孟子安排在了鄰居有道德修養的地方。如果孩子不願意學習,她就斷絕了他的玩具。而竇燕山是個有德之士,教育了五個兒子,他們名聲都很好。沒有教育,父親就犯了過失。教育不嚴厲,老師就是懶散的。孩子不願意學習,這是不應該的。年幼時不學習,長大後又能做什麼呢?玉石不經琢磨,就不會成為器物。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什麼是正義。當做兒女,從小應該親近師長和朋友,學習禮儀。年幼的香港九齡,能夠溫暖床鋪。對親人要孝敬,這是應該堅持的。四歲的融,知道可讓梨子給別人。對年長者要尊敬和知敬。首先要孝順父母,其次要見多聞廣。知道某些數目,識得某些文章。從一變十,從十變百,從百變千,從千變萬。三才者是天地和人,三光者是太陽、月亮和星星。三綱是君臣、父子和夫婦的義務關係。父子之間要親疏有別,夫婦之間要相互順從。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季運行不息。南方北方,東方西方,四個方向符合中心的規律。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是基於天地之數。十天幹是甲到癸,十二地支是子到亥。黃道是太陽經過的軌跡,赤土是金石玉器所創。貴人教育,培養孝順的品德。黃金的作品,使人成為仁義之人。清澈的水流,世世代代保持純潔。

孟子二章以人性善良為出發點,強調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孟母和竇燕山的故事,作者表達了養育和教育對於塑造人性的關鍵作用。文章中提到了孝順親人、尊敬長者、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也對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關係進行了探討。孟子二章指出,人的發展需要好的教育和培養,隻有經過教育的人才能夠成為有仁義之心的人。文章以簡潔而深刻的文字,道出了教育的力量和重要性,為人們提供了思考和借鑒的價值。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

原文: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1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裏,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誌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誌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誌。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天下大亂。這個時期諸侯國,即齊、楚、燕、韓、趙、魏、秦這“戰國七雄”之間互相攻打,戰爭不斷。國君們任用的都是些尚功利、善打仗或者喜歡縱橫捭闔的人,如商鞅、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

當時的知識分子即所謂“策士”,都想投機取巧,在某一諸侯國受到重用,升官發財。思想領域則是“百家爭鳴”,與政治上的混亂局麵不相上下。所謂諸子百家,就形成於此時。

此時,楊朱、墨翟之言尤其流行。孔子的仁義學說處在絕續之交,處在危機之中。此時孟子有一種危機感,於是,挺身而出,以繼承孔子思想為己任,與當時的其他學派展開辯論。

孟子並不同意景春的觀點,他的反駁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是焉得為大丈夫乎”至“妾婦之道也” 反駁景春的觀點,認為公孫衍、張儀所行不過是迎合主上的“妾婦之道”,稱不上大丈夫。語氣不屑、輕蔑、鄙視。

第二層:“居天下之廣居”至“此之為大丈夫”正麵提出何謂大丈夫。語氣慷慨激昂、擲地有聲。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八年級上冊語文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孟子二章》收錄的內容為“富貴不能淫”和“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兩篇文章,具體原文及翻譯如下:

一、富貴不能淫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往之女家,畢敬畢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為: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公孫衍、張儀一發怒,諸侯就害怕,公孫衍、張儀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會訓導男子;女子出嫁時,母親會訓導女子。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裏,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思想,貧賤不能改變操守,威武不能壓服意誌,這才叫作大丈夫。

二、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卦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譯文為: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裏奚等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從困難的環境中成長的。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其內心痛苦,筋骨勞累,使其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其受到貧困之苦;在做事時,使所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其性格堅忍起來,增加過去所不具備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後才能夠注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奮起,有所作為。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夠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才會知道憂患激勵人奮起,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使人委靡,必將導致死亡。

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稱為“孟子”。孟子的思想主張以性善為基礎,認為人性本善,強調人們應該追求仁德之道,並提倡君子的德行和政治理念。

孟子注重人的修養和人際關係,強調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達到社會和諧。主張君王應該以仁政治理國家,關注人民的福祉,反對專權和暴力統治。提出了“民主”的觀點,主張民主選舉和權力與責任的製衡。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簡單

其一春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白話釋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裏的內城,隻有方圓七裏的外城,采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

包圍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限製百姓不能隻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憑借武力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身邊的人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鬥就一定能勝利。

其二春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原文:

舜(shùn)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òng)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白話釋義:

舜是從農耕的田野中被發現的,傅說是從泥水匠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是從魚鹽販子人中被選拔出來的,管夷吾從獄官手裏釋放出來並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提拔上來的,百裏奚是從集奴隸市場被贖出後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個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而體膚消瘦,使他缺乏錢財、受貧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韌,增長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後才能奮發;(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

(一個國家內)如果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後可以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衰亡。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曆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隻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

流傳下來的隻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反對兼並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曆史事例反複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讚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麵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製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製度;另一方麵,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富貴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和注釋

還記得你曾經學過的文言文《孟子二章》嗎?它是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下麵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2022全新文言文孟子二章原文翻譯及注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2全新文言文孟子二章原文翻譯及注釋 原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裏奚被從奴隸集市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裏的小城,有方圓七裏的外城,四麵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麵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憑借險要的山河,威懾天下不能憑借銳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注釋: 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於曆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於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跡見於《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發:興起,這裏指被任用。 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傅說(fù 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築於傅險(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聖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於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為姓,名為傅說。事跡見於《史記·殷本紀》等。 舉:被選拔。 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築,搗土用的杵。 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幹同稱賢人。 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管夷吾:管仲,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士:獄官。 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海:海濱。 百裏奚(xī):又作百裏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裏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於秦,百裏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裏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裏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於是與之。時百裏奚年已七十餘,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裏奚、蹇叔、由餘為政,“開地千裏,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跡見於《史記·秦本紀》。 市:集市。 故:所以。 任:責任,擔子。 是:代詞,這,這些。 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一定。 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心誌:意誌。 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體膚:肌膚。 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錯亂。 所為:所行。 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曾益:增加。曾,通“增”。 能:才幹。 恒:常常,總是。 過:過錯,過失。 然後:這樣以後。 困於心:心中有困苦。 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於色:麵色上有征驗,意為麵容憔悴。征,征驗,征兆。色,顏麵,麵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發於聲:言語上有抒發,意為言語憤激。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甯戚,春秋時衛國人。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於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為大夫。 而後喻:然後人們才了解他。喻,知曉,明白。 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恒:常常。 亡:滅亡。 生於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死於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指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 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三裏之城:方圓三裏的內城。 城:內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牆。 環(huán):圍。 之:代這座城 而:連詞表轉折。 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而:連詞表遞進。 天時:指有利於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 是:這。 也:表判斷語氣,“是”。 城非不高也:城牆並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糧食。 多:充足。 委:放棄。 而:然後 去:離開。 之: 代詞,代“城”。 是:代詞,這 故: 所以。 域:這裏用作動詞,是限製的意思。 以: 憑借。 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 固:使鞏固。 國:國防。 山溪:山河。 險:險要的地理環境。 威:震懾。 以:憑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麼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達極點。之:去,往,到。至:極點。 畔:同“叛”,背叛。 順: 歸順,服從。 以: 憑借,靠。 之: 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係親屬和母係親屬。 故:所以。 有:要麼,或者。 勝:取得勝利。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的介紹,今天就講到這裏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篇文章,更多關於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譯的相關知識,我們還會隨時更新,敬請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