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在茫茫網海進入到我們的網站,今天有幸能與您分享關於竹枝詞古詩劉禹錫的有關知識,本文內容較多,還望您能耐心閱讀,我們的知識點均來自於互聯網的收集整理,不一定完全準確,希望您謹慎辨別信息的真實性,我們就開始介紹竹枝詞古詩劉禹錫的相關知識點。

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具有廣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才華。他的詩歌作品以描寫壯麗壯麗的自然景觀以及表達對社會現象的思考而聞名。他的《竹枝詞》更是成為了一首傳世名篇,被後人稱為“禹詞”。

竹枝詞古詩劉禹錫

《竹枝詞》以優美的辭章和婉轉的思緒,表達了對時光流轉、人生苦樂的感慨。詩中寫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句詩抒發了詩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對於他心中揮之不去的愛戀,他無法忘懷。

詩人以竹枝來比喻自己的心情,揭示了時間的流轉,對過去的一切,一切都成為了過眼雲煙。他在詩中寫道:“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於過去事物的淡化和對生命的無常的思考,也表達了他對於人生的洞察和思索。

在詩的詩人用“翩若驚鴻”的形象描繪了思念的情感,以及自己對於時間流逝的無奈。他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句詩表達了對於現實和幻想的對比,也表達了對於人生短暫和美好的追求。

《竹枝詞》深入人心,觸動著每個人對於時間和生命的思考。詩人用簡練而深遠的語言,表達了他對於時光的抱怨和對於生活的熱愛。他通過描寫竹枝,透露出自己對於過去的留連和對於未來的渴望。他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使得這首詩更加貼近讀者的內心。

劉禹錫的《竹枝詞》是一首優美而深沉的詩,它不僅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生命的哲學。這首詩通過對於時間和生活的思考,使人們在繁忙的現實中能夠平靜下來,思考人生的真諦。如同這首詩一樣,劉禹錫的詩歌作品無論何時都能引領著人們走向內心深處,理解生活的美好和無奈。

竹枝詞古詩劉禹錫

竹枝詞古詩原文及翻譯如下:

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翻譯: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麵一片平靜,忽然聽到江麵上情郎唱歌的聲音。

2、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翻譯: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沒有晴天卻還有晴的地方。

竹枝詞:是巴渝民歌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注釋:

1、唱:一說“踏”。唱歌聲,西南地區,民歌最為發達。男女的結合,往往通過歌唱,在戀愛時,更是用唱歌來表情達意。踏歌,是民間的一種歌調,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2、東邊道是二句:語意雙關,“東邊日出”是“有晴”,“西邊雨”是“無晴”。“晴“情”同音,“有晴”“無晴”是“有情”“無情”的隱語。東邊句表麵是“有晴”、無晴”的說明,實際卻是“有情”、“無情”的比喻。歌詞要表達的意思是聽歌者從那江上歌聲聽出唱者是“有情”的。末句“有”、“無”著重的是“有”。詩詞賞析:

竹枝詞是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

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麵。這是很美好的環境。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麼熟悉的聲音啊!一飄到耳裏,就知道是誰唱的了。

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後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裏愛上了這個小夥子,但對方還沒有什麼表示。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

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裏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竹枝詞古詩劉禹錫帶拚音

竹枝詞(唐)劉禹錫古詩拚音版如下:yáng楊liǔ柳qīng青qīng青jiāng江shuǐ水píng平 ,wén聞láng郎jiāng江shàng上tà踏gē歌shēng聲 。dōng東biān邊rì日chū出xī西biān邊yǔ雨 ,dào道shì是wú無qíng晴hái還yǒu有qíng晴 。譯文如下: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這是一首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裏,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描寫少女眼前所見景物,用的是起興手法。所謂“興”,就是觸物起情,它與後文要表達的情事。並無直接關係,但在詩中卻是不可少的。這一句描寫的春江楊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一說是匈奴後裔)。(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於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後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與器重。

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察禦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後,劉禹錫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後,屢遭貶謫。會昌二年(842年),遷太子賓客,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葬於滎陽。

竹枝詞其二劉禹錫古詩

竹枝詞二首·其二 唐代 劉禹錫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譯文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長吟唱本鄉歌。 今朝北方客子思歸去,回鄉迎來紇那披綠羅。 注釋 楚水巴山:楚水:①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陝西省商縣西乳河。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昔四皓隱於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於四皓廟東,又東逕高車嶺南,翼帶眾流,北轉入丹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澤。巴山:①大巴山。巴山夜雨漲秋池。②泛指巴蜀一帶。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巴人:此詩中指古巴州人。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鄉情也。 紇(hé)那:踏曲的和聲。綠羅:①綠色的綺羅。②比喻綠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稱荔枝為綠羅者。詩中所指解釋曆未能統一。三種解釋者皆有,也都講得通。 賞析 《竹枝詞》是古代四川東部的一種民歌,人民邊舞邊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賽歌時,誰唱得最多,誰就是優勝者。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非常喜愛這種民歌,他學習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當地民歌的曲譜,製成新的《竹枝詞》,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體裁和七言絕句一樣。但在寫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流暢,民歌氣息濃厚。劉禹錫創作多首《竹枝詞》,分兩組,這是其中一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樣以諧音寫含蓄情事,而是從身居蜀地耳聞巴人歌唱自然引發懷鄉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寫卻流露出詩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貶謫遠任的愁苦。楚地巴山遠離長安,雖然暫時避開政治漩渦,但對於心懷遠大抱負的詩人來說卻是心仍有不甘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這也許正是詩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這不能不使人愁苦,傷心失意下也屬正常。壓在心頭的大石無法移開,難以消除的寂寞和煩悶更無法排遣。江雨又來,淅瀝不歇,更添傷情。 “巴人能唱本鄉歌。”於此傷情懷思之下巴人鄉歌又傳入耳。“歌者那知聽者愁,一聲一歎總牽情。”巴人歌唱本屬常有之事,詩人卻將其平常事入詩中,可見詩人自己心緒卻是常常不平靜的。自然不是隻因耳聽巴人歌聲才起的不平靜,人總是會因某事而及他情。這是再自然正常不過的了。本來由江雨多引起的傷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聞歌思歸,自然引出下兩句:“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長安,不算是自己的歸處,多次的貶謫打擊,他怕是早已對政治不懷希望了,長安那裏隻是自己的傷心地而已。至於詩人想歸何處,可以從詩句中推測。《紇那》當是詩人家鄉的鄉歌。身披綠色綺羅踏著《紇那》曲的和聲邊舞邊歌的鄉人想必是歡迎自己歸來的一朝離鄉,飄零天涯。也隻有那裏才不排拒自己。因有這樣的想法,窗外的綠水微波漸漸幻成故鄉人身上迎風而舞迎己歸來的綠色綺羅,耳邊聽聞的《紇那》節拍又顯得那樣的清晰明了。 組詩歌詞的風格明快活潑,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樣,劉禹錫從當地民歌中汲取素材,變民俗風情為文人風雅,創作出有別於文人文學的民歌體詩歌,顯示了文學創作中雅俗互補的重要意義。 創作背景 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正月至長慶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詞》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詞》分為兩組,這是其中一組二首,作於另九首(《竹枝詞九首》)之後,大約是詩人前組九首完成後,又重新創做完成的。

竹枝詞劉禹錫古詩講解

意思是: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

《竹枝詞二首·其一》

唐代: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擴展資料

這首詩模擬民間情歌的手法,寫一位初戀少女聽到情人的歌聲時乍疑乍喜的複雜心情。首句即景起興,這是一個春風和煦的日子,江邊楊柳依依,柳條輕拂著水麵;江中流水平緩,水平如鏡。

次句敘事,在這動人情思的環境中,這位少女忽然聽到了江麵上飄來的聲聲小夥子的歌聲。這歌聲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江水,濺起一圈圈漣漪一般,牽動了姑娘的感情波瀾。

三四兩句寫姑娘聽到歌聲後的心理活動。她心中早就愛上了這個小夥子,但對方還沒有明確表態。今天從他的歌聲中多少聽出了點情意,於是她覺得:這個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氣一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卻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卻又出著太陽。

“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把天“晴”和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係起來,表現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這首詩語言平易,詩意清新,情調淳樸,曆來受到讀者喜愛。

竹枝詞其三劉禹錫古詩

竹枝詞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做的詞。第一首是《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一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另一首《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其一

竹枝詞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陌上動鄉情。

賞析

《竹枝詞九首》是吟詠風土人情的民歌體樂府詩,此詩為《竹枝詞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兩句寫山水雄闊雋秀之美。“白帝城頭春草生”寫高處。白帝城在瀕臨長江的白帝山上。時值春天,城頭百草茂盛。一個“生”字寫出百草依視線次第出現,又寫出百草滋生之廣。草因城脫俗,城緣草而含生機。“白鹽山下蜀江清”寫低處。蜀江即指白鹽山腳下的一段長江:江水清澈倒映雲天,又有聳入長空的白鹽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盡其妙。 “南人上來歌一曲”寫當地人以雄山碧水為背景放聲高歌。本句雖未直接寫歌的內容歌的悅耳,但因了一、二兩句雄闊靈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讀者自然能體會出歌聲的優美。 四句筆鋒一轉,寫路上的異鄉人受那歌聲的感染,觸發起思鄉之情。此句當為全詩主旨所在。 全詩之妙,其一在動詞傳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來”既可理解為“登到高處”亦可理解為“出來”,無論作何解讀,歌聲那情緒飽滿、難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個“動”字更是傳神。“北人”即外鄉人。春日雄奇秀麗美景,他無心欣賞,隻顧匆匆趕路,忽然,當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駐足而聽,心為之怦然,神為之飛越。一個“動”字寫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讀者共鳴。 其二在一景兩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綠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當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異鄉人心不在此的旁騖之意,一景兩色一石二鳥。 其三在意味的綿長婉轉和境界的高遠。詩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轉;至第四句,以當地人的高歌反襯異鄉人的鄉情,此二轉。寫鄉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無限的春草來烘托渲染,寫出來的當然就不是兒女情長,小家碧玉,而是浩蕩鄉思,人所共識的那份故園情結了。

2其二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

江邊楊柳,樹葉青青,江水平緩地流動,一葉輕舟在江上行駛。岸上少女忽然聽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她從歌聲獲得的印象是,對方雖沒有更明確的表示,卻似乎有些情意。這真好象黃梅季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是雨天吧,東邊還出著太陽,令人捉摸不定,是無“情“(晴)還是有“情”(晴)呢?

賞析

晴:與情字諧音,雙關妙用。

《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劉禹錫在任夔州刺史時,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寫了十來首歌詞,以本篇最為著名。

自古以來,人們就喜歡用歌聲來傳情,這或者是單方麵的,或者是雙方之間的。細想起來,這一種歌聲真是很微妙的。它不像普通的語言表述,需要合適的氣氛,恰當的處理,並且要考慮一定的後果;它可以憑空而來,輕妙地遊動著,閃爍著,忽遠忽近,似是而非;它猶如心情的觸須,彼此試探,相互打量,或一觸而退,或糾纏不休。你不能夠簡單的把歌詞視為明確的約定,卻也不能說它隻是虛情假意的遊戲——歌不過是一個開頭,後麵的故事還有待雙方來編寫。

這是一首用民歌體寫的戀歌。

愛情是難以言說也難以持久的東西,當它正處在朦朧狀態,正處在有情無情之間時,也許是最令人心動的吧?曾經相戀的人,最終反目成仇的自不必說,就是結成了夫妻的,日子亦大抵是趨向了平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回想起來,真是縹緲如夢。

相關介紹

關於竹枝詞的特色,可以概括為“四易”,即易學、易懂、易寫、易流傳。這是從學習和閱讀方麵講的。如果從內容、形式及藝術表現手法來研究分析,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 語言流暢,通俗易懂。竹枝詞是由民歌蛻化出來的,民間的口語、俚語皆可入詩,且極少用典,讀起來琅琅上口,雅俗共賞。清記錄王世禎《師友詩傳錄》中有一段話:“竹枝稍以文語緣諸俚俗,若太加文藻,則非本色矣”。說得很對,這是竹枝詞的一大特色。正是由於在竹枝詞裏用了大量口語、俚語和地方鄉音,讀起來具有濃厚的鄉土風味和生活氣息。

比如舊北京有一種專賣胡梳墜什的小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經常在旅店門外高聲叫賣,音調極高,帶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詞就把小販的叫賣詞入了詩。

叫賣出奇聲徹霄,街頭客店任逍遙。“胡梳墜什捎家走,十個銅元揀樣挑”。

後兩句把小販的叫賣詞,老北京話“捎家走”,“揀樣挑”,鮮靈靈地寫入詩中,令人感到親切、生動,小販形象躍然紙上。

居家不易是長安,儉約持躬稍自寬。最怕人情紅白事,知單一到便為難。

詩中的長安,指北京。知單,指請柬之類。清代北京,大辦婚喪事之風很盛,普遍市民們對此十分煩惱,見了“知單”便為難起來。這首竹枝詞以“為難”的通俗語入詩,生動地刻劃出百姓市民們無可奈何的心態。

杭州有一首寫賣水果的小販稱:

小步街頭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楊梅。寄人簷下高聲喚:“六個銅元一大堆”。

一句叫賣聲入詩,街頭小販的形象活靈活現。

南昌有一首寫菜販的竹枝詞:

夜半嘔啞撥櫓聲,菜傭郭外聽雞鳴。青菘、碧蒜、紅蘿卜,不到天明已入城。

詩明白如話,把賣菜小販起早搭黑地辛苦販運,寫得十分逼真。

芒鞋草笠去燒佘,半種蹲鴟半種瓜。郎自服勞儂自餉,得閑且摘苦丁茶。

這是江西山區的竹枝詞。蹲鴟,即芋頭。苦丁茶,是野生山茶。詩以一位青年勞動婦女口吻,敘說這對青年夫婦過著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區勞動生活。

在我國詩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讚成詩中有俗語出現。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朱熹也說過:“要使方寸之中無一字世俗言語意思。”這種說法是片麵的。竹枝詞正是以容俗為特色。曆代許多優秀的竹枝詞恰恰是淡語中有味,淺語中有情,俗語中含雅。

(二)不拘格律,束縛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韻書上的規範,民間竹枝詞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聲韻。劉禹錫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詞,可以說沒有一首是符合規範的。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竹枝詞古詩劉禹錫”的具體內容,今天的分享到這裏就結束啦,如果你還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或收藏我們的網站,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在等你。